2025, 40(16):1-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01
摘要:目的 构建并评估基于知识图谱的BOPPPS模式在围手术期护理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抽取2022级4个护理本科班级,按班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9人。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教学,试验组依托超星泛雅平台的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围手术期护理知识图谱体系,包括知识图谱、问题图谱和课程思政图谱,实施基于知识图谱的BOPPPS教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考核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并结合质性访谈分析知识图谱的使用体验与效果。结果 对照组78人、试验组79人完成研究。课程结束后,试验组理论成绩、总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操作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谈共提炼5个主题,知识图谱教学能提升学习获得感与使用意愿,促进知识理解与高效记忆等。结论 基于知识图谱的BOPPPS模式在围手术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护理本科生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知识整合与职业认同。
2025, 40(16):7-1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07
摘要:目的 探索思政教育与缓和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构建具有医学人文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培养缓和医学人才提供参考。方法 以价值-知识-能力为中心,通过优化课程核心内容,开发和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拓展和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和完善评价机制,在缓和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16名选修缓和医学课程的研究生开展教学实证研究。教学后评价学业成绩、课程满意度,分析反思日记。结果 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学业成绩(86.96±2.02)分,课程总体满意度均分4.81分(总分5分);反思日记分析显示,学生认知结构呈现三级进阶特征,即表现为专业认知重构、实践技能提升、生命价值觉醒。结论 缓和医学课程思政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有效实现缓和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2025, 40(16):12-1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12
摘要:目的 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培训方案并初步探讨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及2轮专家函询,形成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培训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招募41名护理本科生,随机分为对照组21名和干预组20名。对照组接受学校常规教学,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伦理敏感性培训共12次。培训前、培训结束即刻、培训后1个月使用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培训前后两组伦理敏感性总分及尊重个人、合理照护、维护患者隐私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时间、交互效应均P<0.05)。结论 护理专业学生伦理敏感性培训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伦理敏感性。
2025, 40(16):16-18,2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16
摘要:目的 探讨GROW模型教练法在外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1年招收的60名新护士(对照组)和2022年招收的60名新护士(观察组)分别实施传统培训及GROW模型教练法培训。比较2年规范化培训后两组综合素质考核成绩和胜任力。结果 培训后观察组新护士综合素质考核成绩、胜任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实施基于GROW模型教练法可有效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胜任力,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2025, 40(16):19-2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19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工作中慎独的认知及相关经历,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和慎独精神培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6名本科护理实习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基于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护理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工作中慎独的认知和经历归纳为3个主题:慎独的本质与内涵,慎独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影响慎独的内、外部因素。结论 护理实习生对慎独有较正面的理解;护理教育者可通过多层面支持和引导,帮助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步觉醒慎独意识,实现慎独素养的内化。
2025, 40(16):25-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25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早期体温变化轨迹及预测因素,为制订个体化体温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ICU收治的263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重症患者,收集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前1 h至治疗8 h的体温数据。通过潜类别增长混合模型识别体温动态轨迹类别;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体温变化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识别出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早期3类体温变化轨迹:体温恒定组(80.2%)、体温下降组(11.8%)和体温波动组(8.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和基线体温是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早期体温变化轨迹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 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早期体温变化轨迹存在显著异质性,医护人员应根据基线平均动脉压及基线体温早期识别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早期的体温变化趋势,实施分层管理策略,维持体温稳定。
2025, 40(16):30-3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30
摘要:目的 构建住院患儿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规范化实施方案,为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患儿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构建住院患儿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规范化实施方案,采用德尔菲法对19名专家进行函询。结果 共开展3轮函询,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100%、89.5%;3轮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第3轮专家函询后,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09(P<0.05)。最终形成包括16个一级条目、42个二级条目的住院患儿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规范化实施方案。结论 形成的住院患儿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规范化实施方案,具有较好的专家认可度和可行性,可用于指导儿童负压伤口治疗。
2025, 40(16):35-3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35
摘要:目的 基于旅程地图明确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健康管理中的具体需求,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患者的全旅程健康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15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诊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究其在健康管理历程中的体验及需求,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整理与剖析,并绘制旅程地图。结果 以就诊前阶段、就诊阶段、治疗阶段以及康复阶段作为时间轴,从行为、情绪和痛点3个维度的 30条主题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健康需求进行归纳,绘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健康管理旅程地图。结论 通过绘制患者健康管理旅程地图,能够清晰地展现患者各个阶段的需求和痛点,明确干预要点。
2025, 40(16):40-4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40
摘要:目的 探讨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在喉癌全喉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纳入42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喉癌全喉切除术常规护理与出院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结果 两组各40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及出院后30 d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出院后30 d内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喉癌全喉切除术患者实施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案,可提高出院指导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及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2025, 40(16):45-4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45
摘要:目的 汉化乳腺癌患者身体接受度量表,并检测其信效度,为测量乳腺癌患者身体接受度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工具。方法 基于Brislin翻译模型将乳腺癌患者身体接受度量表翻译成中文。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3所三甲医院41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检测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特征值>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1.645%;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110,RMSEA=0.016,GFI=0.969,CFI=0.996,IFI=0.996;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75~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1。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5,重测信度为0.963。结论 中文版乳腺癌患者身体接受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评估乳腺癌患者的身体接受度。
赵甜,王雪纯,李发久,胡钰,陈莹,刘恩红,周琴,曹琴琴,黄莹,金宵,刘爽
2025, 40(16):49-5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49
摘要:目的 探讨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在肺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心电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8例肺血管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心电图机进行心电监测,观察组应用无创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进行心电监测。比较两组监测24 h心律失常检出率、患者体验舒适度及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期前收缩、心率变异性异常、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体验舒适度及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可穿戴12导联智能心电衣穿着舒适,能及时发现患者心律失常,保障患者安全。
2025, 40(16):53-5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53
摘要:总结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以超声为导向行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早期评估营养风险;超声筛查肠内营养禁忌证;降低腹内压为尽早实施肠内营养创造条件;超声辅助喂养途径的选择和建立;通过超声可视化定性、定量评估协助肠内营养的实施与监测。经过13 d治疗,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病情稳定,顺利转入普通病房。
周晓英,张新玉,周琴,汪俐娜,颜佳金,陆建花,罗冬艳,缪晓明
2025, 40(16):57-60,9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57
摘要:目的 探讨依托“浙里护理”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社区2型糖尿病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托“浙里护理”进行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两组均干预6个月。干预前后比较两组血糖、中医证候积分、糖尿病知识、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6个月,观察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12周、干预6个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时间、交互效应均P<0.05);干预6个月,观察组糖尿病知识、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及临床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电生理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依托“浙里护理”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调控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升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神经电生理指标。
2025, 40(16):61-6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61
摘要:目的 探讨智能手套在老年卧床患者PICC置管后握拳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留置PICC的老年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握 力球实施握拳运动,观察组使用智能手套协助握拳运动。置管后第28天,比较两组握拳运动依从性得分、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和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结果 两组各32例完成研究。观察组握拳运动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置管后第28天,观察组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 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智能手套可提高老年卧床患者PICC置管后握拳运动依从性,改善上肢静脉血液淤滞状态,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2025, 40(16):65-6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65
摘要: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士工作成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精神科护士工作成长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8-9月对河南省9所精神专科 医院的824名精神科护士,采用工作繁荣量表、工作形塑量表、工作家庭增益问卷及医院磁性要素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工作成长得分为(29.44±5.95)分。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工作形塑、工作家庭增益以及医院磁性水平是精神科护士工作成长的影响因素(均P<0.05),共解释工作成长总变异的58.7%。结论 精神 科护士工作成长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形塑和工作家庭增益,营造医院磁性氛围,以促进其工作成长。
2025, 40(16):70-7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70
摘要:目的 探索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损耗的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1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象学质 性研究方法,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的处理及提炼分析。结果 最终提炼出2个主题和7个亚主题:直接触发因素 ,包括负面情绪、决策困境、克制冲动、竞争性任务;间接影响因素,包括动机不足、缺乏支持、低自我效能感。结论 直接触发因素在短期内迅速消耗患者自我调节资源 ,间接影响因素则通过改变应对能力和心理状态增加患者长期负担,二者共同作用加速自我损耗的进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损耗原因,提供针对性的行为干预策略 ,帮助患者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并减轻自我损耗水平,从而避免自我损耗的负面效应。
2025, 40(16):74-7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74
摘要: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与心理社会适应的联合网络,识别关键症状及其潜在影响机制,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26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程度量表和心理社会适应问卷进行调查。通过网络分析构建联合网络模型,识别核心节点和桥梁节点。结果 网络分析显示,情绪(Str=1.222,Bet=60.000,Clo=0.007)、焦虑/抑郁(Str=1.213,Bet=38.000,Clo=0.006)、身体形象(Str=1.120,Bet=30.000,Clo=0.006)是联合网络的核心节点,情绪(Bridge Str=0.612)和睡眠障碍(Bridge Str=0.413)是关键桥梁症状。情绪和睡眠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最大(EI=-0.613、-0.323)。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与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情绪、焦虑/抑郁和身体形象、睡眠障碍是干预靶点。
2025, 40(16):79-8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79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疾病感受与体验,为制订精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疾病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1月。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汇集性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13篇研究,提取出23个研究结果,归纳为9个类别,形成3个整合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面临多重困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与自杀的复杂心理体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内部调适与外部支持。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面临多重困境,普遍存在情感支持缺失、社交退缩等核心问题,建议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干预机制,提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抑郁症的重视程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2025, 40(16):85-8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85
摘要:目的 调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认知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认知衰弱的干预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对461例住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23.0%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认知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每周锻炼频次、有无失眠、肺功能分级、血红蛋白水平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认知衰弱评估,并根据影响因素制订干预措施,以降低或延缓认知衰弱的发生发展。
2025, 40(16):89-9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89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COPD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设计,对12例老年COPD患者及其15名照顾者、11名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资料采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运用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官方提供的访谈编码进行深入剖析。结果 共识别7个障碍因素、7个促进因素和2个中性因素。结论 影响老年COPD患者坚持健康促进行为的因素主要在于干预策略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患者与其照顾者的意图-行为关系以及实施项目所处的健康环境资源;可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制订干预策略,以提高老年COPD患者健康促进行为。
2025, 40(16):96-100,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096
摘要:目的 探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依赖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精准化护理策略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339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依赖量表、衰弱量表、健康素养量表和感知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护理依赖的类别,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依赖发生率63.1%。其护理依赖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高独立-昼夜节律依赖型142例(41.8%)、部分活动-学习依赖型121例(35.7%)、全面依赖型76例(2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肺功能分级、有无呼吸困难、衰弱程度、社会支持及健康素养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依赖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依赖具有群体异质性,需针对不同潜在类别制订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应重点关注肺功能差、有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增强社会支持网络、加强健康教育以及改善衰弱水平,从而降低护理依赖。
周欣馨,张孟羽,谢钰莹,赵鹏,常安妮,连秀玉,郭丽娜,刘延锦
2025, 40(16):101-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101
摘要:目的 基于主动健康理念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COM-B)模型,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混合方法系统评价设计,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筛选建库至2025年2月关于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的相关研究,对纳入文献采用基于数据的聚敛整合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整合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主动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能力因素(脑卒中知识与技能、认知能力、身体功能、自我管理能力)、机会因素(社会支持与资源、环境与文化、医疗配置与经济资源、工作与职业)和动机因素(自我效能、健康信念与态度、风险意识与规划、心理状态)。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健康行为是一个涉及患者自我管理与外部支持系统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医护人员应从多角度出发,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与康复技能培训提升患者的能力,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健康信念与自我效能感等,进而提高主动健康行为水平。
2025, 40(16):107-11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107
摘要:目的 对运动疗法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糖尿病足患者运动方案的制订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干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2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应用RevMan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共1 040例糖尿病足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运动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创面愈合有效率[OR=2.72, 95%CI(1.71, 4.33)],促进糖尿病足创面面积缩小[MD=5.43,95%CI(2.94,7.92)],改善患者踝肱指数 [MD=0.06,95%CI(0.04,0.09)]及经皮氧分压值[MD=5.03,95%CI(3.25,6.81)],但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23,1.31)]。结论 运动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愈合有效率,缩小创面面积,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及经皮氧分压。但需要更多高质量和大样本的研究进行验证。
2025, 40(16):113-11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113
摘要:目的 研制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系列科普作品,评价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为推广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提供新路径。方法 邀请18名专家开展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面对公众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科普内容,制作成科普视频。选择微信和哔哩哔哩(B站)2个新媒体平台进行为期2个月的推广活动,通过传播力、影响力和用户特征来评价作品的传播效果。结果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科普内容包括6个模块、25个核心知识点,制作成6个科普视频;视频在微信公众号与B站的传播力分别是344.78与1 613.67,影响力分别为34.56与47.55;用户特征显示:B站受众以青年男性为主,微信受众以中年女性为主。结论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系列科普视频内容科学,在新媒体平台推广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025, 40(16):118-12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118
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减重术后患者运动干预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开展运动干预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范围综述研究框架,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减重术后患者运动干预的相关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4年11月27日。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19篇,类实验研究3篇。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核心稳定训练、平衡训练等,15项研究采用联合运动;运动强度采用最大心率、心率储备、量表评估等确定,运动频率多为2~5次/周,30~60 min/次,干预周期4~44周。7项研究表明运动干预整体安全,运动依从性评价缺乏统一标准,运动干预对减重术后患者身体成分、身体功能、代谢结局、生活质量等有积极影响。结论 运动干预对减重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但现有的方案在运动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方面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优化运动干预方案并观察长期效果,以达成减重目标、预防反弹。
2025, 40(16):124-1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5.16.124
摘要:目的 对ICU患者替代决策者共享决策干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明确干预要素,为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JBI范围综述方法学为指导,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20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含13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混合方法研究。9项研究以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认知-情绪决策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促进感知模型等为理论依据进行干预;15项研究的干预方法包括决策辅助工具、沟通促进者、多组分家庭支持措施、护士参与家庭会议及书面沟通;干预时机多为住院期间;结局指标包括心理情绪、决策结局、医疗服务质量与体验、患者结局指标等;共享决策干预可改善ICU患者替代决策者的决策结局,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体验。结论 ICU共享决策干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其积极影响已得到初步验证。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理论框架的整合、干预时机的选择、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以及本土化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拓展。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