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9(7):1-4+2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01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学习风格的培训模式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新护士63名设为对照组,2022年新护士61名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进行培训;观察组在培训大纲基础上根据学习风格分类匹配带教老师,同时根据新护士的学习方式偏好和学习特点提供相对应的学习环境及相匹配的教学方法。结果 培训1年后,观察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及临床推理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成绩及培训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新护士基于学习风格的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提升新护士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推理能力,提高培训效果及培训满意度。
2024, 39(7):5-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05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盆底康复专项护士临床实践培训方案优化的效果。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理论指导,针对参加培训的35名(3轮分别为10、12、13名)盆底康复专项护士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3轮行动调整、优化培训方案,以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为基础对临床实践培训方案进行评价。结果 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盆底康复专项护士临床实践培训方案;在3轮行动研究中,学员对临床实践培训的整体满意率分别为90.0%、91.7%、100.0%,培训后(第2、3轮共25名)学员对盆底相关知识技能掌握度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5),80.0%以上的学员认为能够将盆底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结论 行动研究法有利于优化盆底康复专项护士临床实践培训方案,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和学员满意度,并对学员的临床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2024, 39(7):9-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09
摘要:目的 调查倒班护士的睡眠担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睡眠担忧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和反刍思维量表对368名倒班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倒班护士睡眠担忧总分为40.00(33.00,44.75)分,担忧睡眠后果和不能控制睡眠2个维度评分分别为24.00(21.00,28.00)分、16.00(12.00,17.75)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状况、失眠、自我调节疲劳和反刍思维是倒班护士睡眠担忧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倒班护士的睡眠担忧程度较严重,可以通过改善其失眠症状、降低自我调节疲劳程度和反刍思维水平来减轻倒班护士的睡眠担忧水平。
2024, 39(7):13-1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13
摘要:目的 了解肿瘤科护士伦理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抽取郑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护士552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伦理行为量表、拉什顿道德复原力量表、医院伦理氛围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肿瘤科护士伦理行为得分为(75.85±10.7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道德韧性、医院伦理氛围是肿瘤科护士伦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50.0%。结论 肿瘤科护士伦理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提升肿瘤科护士道德韧性水平,营造良好的医院伦理氛围,从而改善肿瘤科护士伦理行为。
张铭栖,顾丹凤,侯礼佳,王小波,吴心艳,刘青,江虹,肖雯,赵阳
2024, 39(7):17-2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17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责任护士出院计划能力现状,分析其类别及人群特征。方法 便利选取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16名外科责任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责任护士出院计划能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职业认同感量表进行调查,对其出院计划能力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各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外科责任护士出院计划能力分为3个类别:低能力组(24.23%)、中等能力组(49.22%)和高能力-达成共识组(26.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科责任护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是否参加过出院计划培训、自我效能感及职业认同感是出院计划能力潜在剖面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外科责任护士出院计划能力存在异质性。护理管理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对外科责任护士进行个体化干预,以提高其整体出院计划能力。
2024, 39(7):22-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22
摘要: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士正念自我照护现状,分析急诊科护士正念自我照护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选取425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简短正念自我照护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急诊科护士正念自我照护总分为(77.17±13.91)分,可分为消极正念自我照护型(8.9%)、中等正念自我照护型(44.9%)和积极正念自我照护型(46.1%)3个潜在剖面,其影响因素包括健康自评、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均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正念自我照护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分为3个类别。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消极正念自我照护型护士,制定基于环境和个人的针对性干预策略,加强急诊科护士的正念自我照护实践,从而帮助护士更好地应对高压的工作环境。
2024, 39(7):26-3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26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共同养育理念的泌乳分期护理在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及配偶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基于共同养育理念的泌乳分期护理,将泌乳过程分为乳腺分化期、乳腺活化期、泌乳建立、泌乳维持4个阶段给予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及干预措施。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95对和97对产妇及配偶完成研究及随访。试验组首次母乳喂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泌乳启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中配偶母乳喂养知识水平、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产后6周产妇感知配偶母乳喂养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共同养育理念的泌乳分期护理可提高首次母乳喂养得分、新生儿父亲母乳喂养知识水平,缩短泌乳启动时间,提升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改善产妇感知配偶母乳喂养支持情况,从而促进母乳喂养。
2024, 39(7):31-3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31
摘要:目的 观察链式管理对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及喂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NICU早产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NICU母乳喂养策略,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链式管理,构建并实施产房、产科和NICU间横向管理和各科室内部纵向管理。结果 最终对照组82例、试验组81例早产儿完成研究。干预后,试验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宫外发育迟缓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显著短于对照组,出院体质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链式管理有利于提高NICU早产儿的纯母乳喂养率,降低喂养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2024, 39(7):35-3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35
摘要:目的 探究门诊新发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337例门诊新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于确诊后4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4次调查,采用群组化轨迹模型分析患者服药依从性变化轨迹,并通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在4个时间点的服药依从性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轨迹分为持续高依从性组(52.82%)、中等波动组(37.09%)及持续低依从性组(10.09%)3类。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持续高依从组相比,年龄51~60岁、服药种类≥3种更易进入中等波动组(均P<0.05),年龄36~50岁、文化程度大专、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更易进入持续低依从性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均P<0.05)。结论 门诊新发高血压患者在确诊12个月内服药依从性轨迹呈现相对稳定性特征,但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应特别关注持续低服药依从性及依从性波动变化的患者,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2024, 39(7):40-43+4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40
摘要:目的 构建手外科血管危象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 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访谈及专家函询构建手外科血管危象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将200例单指断指再植或皮瓣移植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构建的手外科血管危象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护理。结果 构建的手外科血管危象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及47项三级指标。质量评价指标应用后,观察组血管危象及时发现率、断指再植或移植皮瓣成活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构建并应用手外科血管危象预防护理质量指标有利于及时发现血管危象,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再植手指或移植皮瓣成活率及患者满意度。
2024, 39(7):44-4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44
摘要:目的 探讨自尊在孕妇产前抑郁与妊娠期疲劳间的中介作用,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自尊量表、疲劳自评量表对401名门诊产检的孕妇进行调查。结果 孕妇产前抑郁、自尊与疲劳得分分别为10.00(7.00,13.00)分、(32.28±4.00)分和8.93(3.57,25.00)分。妊娠期疲劳与产前抑郁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产前抑郁与自尊负相关(均P<0.05);自尊在产前抑郁与妊娠期疲劳间的中介效应为0.076,占总效应的18.67%。结论 孕妇中轻度疲劳发生率较高,自尊在抑郁与妊娠期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可通过提升孕妇自尊水平及缓解产前抑郁症状,从而改善疲劳。
2024, 39(7):48-5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48
摘要:目的 汉化绝经期配偶支持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我国绝经期女性感知配偶支持提供测量工具。方法 应用Brislin翻译模型对英文版绝经期配偶支持问卷进行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及预试验,形成中文版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锦州市600名社区绝经期女性进行调查,评价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问卷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评价性支持、性亲密支持4个维度共17个条目。问卷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714~1.000,问卷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66。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834%;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为2.095,RMSEA为0.061,CFI为0.958,IFI为0.958,TLI为0.949。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6,重测信度为0.911,折半信度为0.945。结论 中文版绝经期配偶支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评绝经期女性感知配偶的支持程度。
汪梦迪,康子怡,周幺玲,王婧璇,王小寒,张元元,孙丹,秦秀丽,吴丽芬
2024, 39(7):52-5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52
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效用多维模型,从可及性、适宜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4个方面探讨心理痛苦温度计在血液病患儿中的临床实用性,为临床评估血液病患儿心理痛苦提供可用工具。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125例血液病患儿,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心理痛苦温度计和儿童抑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59%;患儿对心理痛苦温度计理解程度和作用评价均分均>2.3分;以儿童抑郁量表为金标准,心理痛苦温度计得分3.5分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5、0.635。结论 心理痛苦温度计在血液病患儿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可作为该群体心理痛苦的有效评估工具。
2024, 39(7):56-6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56
摘要:目的 总结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决策指导的相关证据,为开展乳腺癌相关乳房重建决策指导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指南网站及乳腺癌专业学会网站中关于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决策指导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及证据提取、评价和汇总。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4篇临床决策、4篇指南、1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4篇专家共识。在决策指导团队、乳房重建决策评估、决策指导内容、实施决策指导4个方面形成27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决策指导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证据使用者需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境,针对性地选择证据,以实现患者决策利益最大化。
2024, 39(7):61-6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61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频次的唤醒护理对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患者苏醒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入气管导管观察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频次(试验组A每5分钟、试验组B每10分钟、对照组等待患者自然苏醒)的唤醒护理对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拔管后苏醒时间、总苏醒时间、拔管时呛咳反应、苏醒期躁动、拔管成功率、拔管后低氧血症和平均动脉压波动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和试验组B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A与试验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苏醒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总苏醒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气管导管拔管成功率和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A和试验组B拔管时呛咳反应、苏醒期躁动程度和拔管后平均动脉压波动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5 min和10 min频次的唤醒护理均能有效减少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患者在气管导管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拔管时呛咳反应和苏醒期躁动严重度,有利于维持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苏醒质量。
陈静文,陈佳妮,梁倩茹,刘春琴,周英,罗太珍,冯雪,马玉,谭文英
2024, 39(7):65-68+7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65
摘要:目的 探讨吸入复方中草药香包改善大学生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名寒凝血瘀型痛经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名。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和安慰剂香包吸入,试验组给予健康教育和复方中草药香包吸入,每晚睡觉时将香包悬挂于侧墙且距鼻30 cm处,持续3个月经周期。结果 对照组46名、试验组48名大学生完成本研究。组间比较,干预后腹痛视觉模拟量表、Cox痛经症状评分表、疼痛灾难化量表评分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研究过程中均未报告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中草药香包吸入有利于减轻寒凝血瘀型痛经大学生腹痛程度、缓解痛经症状、降低疼痛灾难化水平。
2024, 39(7):69-7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69
摘要:目的 评价中医慢病护理门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法,将2020年1-12月行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门诊就诊的痛经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行术后门诊复诊及随访;2021年1-12月行腹腔镜手术的门诊就诊的88例痛经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护理;干预3个月。干预后3、6、12个月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各85例患者完成研究及随访。两组痛经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中医慢病护理门诊管理,可更有效地改善痛经症状,提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2024, 39(7):73-7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73
摘要:目的 探索内镜引导下可视化鼻肠管置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危重症患者按鼻肠管置管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床旁盲插置入鼻肠管,观察组采用内镜引导下可视化置入鼻肠管。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置管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置管过程中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大便潜血、鼻腔黏膜出血及渗血、误入气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内镜引导下可视化鼻肠管置管可提高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置管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2024, 39(7):77-8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77
摘要: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线上平台自主学习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大思政育人模式,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科学精神、道德修养、法治素养、文化素养、南丁格尔精神8大核心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开展课程思政,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维度协同育人。该课程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4, 39(7):81-8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81
摘要: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抗抑郁治疗,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冗思反思量表评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分、自杀意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聚焦解决思维中资源利用与目标导向2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其冗思水平,减少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自杀意念,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2024, 39(7):86-9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86
摘要: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疏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选取2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家庭关怀量表、疾病接受度量表及一般疏离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疏离感得分(37.83±9.8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子女个数、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透析龄、歧视知觉总分、疾病接受度总分与家庭关怀度总分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疏离感57.60%的变异。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疏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医护人员可通过降低其歧视知觉水平、增加其疾病接受度和家庭关怀度,从而减轻患者社会疏离感水平。
2024, 39(7):91-9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91
摘要:目的 汇总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创面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循证资源“6S”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网站及数据库中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创面管理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由2名研究人员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独立评价,提取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并进行最佳证据汇总。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6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围绕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创面管理的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足溃疡创面的评估和筛查、足溃疡创面的监测和治疗、创面的护理管理和预防、组建多学科创面管理团队、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管理6个方面汇总37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创面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医护人员提供循证实践依据,也可为制定个性化的创面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更好地应用和转化证据,服务患者。
2024, 39(7):96-9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96
摘要: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亲情老老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家庭照护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老年患者家庭照护能力量表对181名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家庭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 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总分为(33.04±4.9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月均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我感知健康状况是亲情老老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共解释照护者家庭照护能力总分87.4%的差异。结论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亲情老老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老照护这一普遍现象,完善相应政策与举措,为老老照护者提供安全保障。
2024, 39(7):99-10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099
摘要:目的 构建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贫困脆弱风险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贫困脆弱风险指标及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94.1%,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8、0.928,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01、0.242(均P<0.05)。最终形成的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贫困脆弱风险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贫困脆弱风险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合理性,可为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贫困脆弱风险识别和应对提供参考。
2024, 39(7):104-10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104
摘要:目的 对非药物干预影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顾者负担的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旨在为我国改善照顾者负担提供借鉴。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照顾者负担的非药物干预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 共纳入15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2篇质量等级为中,5篇为低,8篇为极低。21条证据质量分级为中等质量7条,低质量7条,极低质量7条。结果显示多组分干预、基于互联网的干预措施、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个案管理对照顾者负担具有积极影响。结论 非药物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照顾者负担,但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的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均较低,需谨慎采纳相关证据。
2024, 39(7):109-11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109
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及应对策略,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按照目的抽样法选取16例卒中后疲劳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结果 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体验共提炼出4个主题:卒中后疲劳特征、日常生活陷入紊乱状态、与他人讨论疲劳的反馈、渴望获得支持与理解。疲劳应对策略共提炼出2个主题:努力克服及适应疲劳、逃避或放弃应对疲劳。结论 医护人员应重视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筛查与评估,鼓励患者正确应对疲劳,并采取多渠道的综合干预策略,缓解患者的疲劳症状。
2024, 39(7):113-11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113
摘要:照护图是医疗保健提供者帮助家庭确定护理协调需求的工具,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医疗复杂性儿童家庭中心共享护理、提升其出院准备度和育儿胜任感水平、衡量家庭的经济成本效益。本文介绍了照护图的起源与发展、与其他护理工具的区别、评估工具,阐述照护图的实施过程及在医疗复杂性儿童家庭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4, 39(7):118-12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118
摘要:本文介绍共识性质性研究的发展及哲学基础、关键特征及基本原则和4个主要的应用步骤,阐述共识性质性研究在临床护理实践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护理同仁运用多元化质性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2024, 39(7):122-1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122
摘要:行动不便老年人居家护理需求迫切,但其对居家护理服务利用率不高。利用行动不便老年人的服务偏好优化居家护理服务是提高服务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行动不便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偏好的研究方法、服务特征偏好及偏好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行动不便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利用率提供参考。
2024, 39(7):126-1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7.126
摘要:本文介绍癌症患者决策后悔的含义、现状、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决策后悔的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减少癌症患者决策后悔的发生。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