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9卷第1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重点关注——骨科护理专题
    •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肿胀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实施

      2024, 39(18):1-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01

      摘要 (326) HTML (0) PDF 1.12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加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肿胀管理,以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方法 将7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肢体肿胀管理方案,包括术前训练、加强止血带时间管理、冷疗管理、徒手淋巴引流管理、肌内效贴管理、康复运动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肢肿胀值及消肿率、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首次下床活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36例、对照组37例完成研究。术后第5、7天试验组患肢肿胀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第7天消肿率、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肢体肿胀管理方案的实施能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跨专业合作运动康复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2024, 39(18):6-1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06

      摘要 (241) HTML (0) PDF 1.12 M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腰椎融合术后患者跨专业合作运动康复方案,并评价实施效果。方法 将脊柱外科收治的120例腰椎融合术患者按入住病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基于跨专业合作模式构建并实施腰椎融合术后运动康复方案。结果 对照组59例,干预组58例完成研究。术后不同时间干预组患者腰椎功能、疼痛及疲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实施基于跨专业合作模式的运动康复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缓解围术期疲劳,促进患者康复。

    • 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 预防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2024, 39(18):11-15,2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11

      摘要 (173) HTML (0) PDF 1.15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减轻疼痛,促进患者健康结局。方法 按照入院时间将行腰椎后路手术的10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干预前后不同时间评价两组腰椎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躯干偏移角度、骨盆扭转角度、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结果 干预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腰椎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8周观察组躯干偏移角度、骨盆扭转角度及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有利于缓解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腰椎稳定性及腰椎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 39(18):16-1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16

      摘要 (214) HTML (0) PDF 1.11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恐动症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调查,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06例(44.17%)患者发生恐动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念水平、疼痛程度、抑郁、睡眠障碍和BMI是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偏高,其发生易受心理状态、BMI、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需加强心理干预及镇痛处理,改善其睡眠质量,以降低恐动心理,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

    • 学龄期四肢骨折患儿基于疼痛轨迹的精准护理干预

      2024, 39(18):20-2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20

      摘要 (171) HTML (0) PDF 1.11 M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疼痛轨迹的精准护理干预方案在学龄期四肢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将116例拟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学龄期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n=58例)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n=5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疼痛轨迹的精准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伤后48 h及术后72 h内疼痛评分、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伤后各时间点及术后8~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学龄期四肢骨折患儿实施基于疼痛轨迹的精准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疼痛程度,提高术后功能锻炼配合度,促进患儿肢体快速康复。

    • >专科护理
    • 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评价

      2024, 39(18):24-2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24

      摘要 (158) HTML (0) PDF 1.10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并评价其在卒中后吞咽障碍识别与防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时间分组,2023年7-9月(系统应用前)收治的患者33例为对照组,2023年10-12月(系统应用后)收治的患者33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改良洼田饮水试验,根据筛查结果进行饮食指导、经口进食安全教育、动态评估吞咽功能。观察组采用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基于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模型构建,包括预警筛查、智能评估、风险警示、决策分析、评价提醒五大模块)筛查和评估患者吞咽障碍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护理干预。评价系统应用前后患者吞咽功能筛查率、筛查结果准确率,以及护士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得分、临床护士应用体验感。结果 观察组吞咽功能筛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系统应用后临床护士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应用前(均P<0.05);临床护士对系统使用体验感总分为(99.40±4.81)分。结论 构建的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辅助护士在线决策,规范护士吞咽障碍管理行为,提高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筛查率,有效实施吞咽障碍防控措施,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管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 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院前症状及就医情况的文本挖掘

      2024, 39(18):28-3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28

      摘要 (166) HTML (0) PDF 1.78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症状和就医特征,为医护人员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以改善患者就医延迟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医院的医疗大数据平台提取20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对其电子病历中的非结构化文本信息进行文本挖掘,使用词频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分析患者院前症状和就医情况。结果 胸痛和胸闷是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典型和特异症状,大汗、乏力、心慌等是次常见和次强相关的院前症状。148例患者选择当地就诊后寻求进一步诊治而转诊上级医院。结论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前有不同程度的典型症状或非典型症状,患者就医情况与病情有关。医疗大数据平台在操作便利性、数据获取能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数据质量需提高。

    •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症状困扰影响因素的路径研究

      2024, 39(18):32-3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32

      摘要 (218) HTML (0) PDF 1.14 M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和自我护理行为在疾病感知与症状困扰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减轻其症状困扰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选取淋巴水肿门诊就诊的415例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版疾病感知问卷、慢性病资源调查问卷和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自我护理量表、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症状指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症状困扰得分(75.14±21.38)分。患者症状困扰与疾病感知呈正相关,与慢性病资源利用、自我护理行为呈负相关(均P<0.05)。慢性病资源利用和自我护理行为在疾病感知与症状困扰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36%。结论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症状困扰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疾病感知可直接影响症状困扰,亦通过慢性病资源利用和自我护理行为间接影响症状困扰。医护人员可以从降低患者的负性疾病感知,提高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水平和自我护理行为着手,以改善患者症状困扰。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恐惧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2024, 39(18):37-41,4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37

      摘要 (234) HTML (0) PDF 1.21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困难恐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为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减轻患者呼吸困难恐惧提供依据。方法 便利选取376例COPD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呼吸困难改良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文版呼吸困难灾难化认知量表、COPD自我效能量表、呼吸困难信念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COPD患者呼吸困难恐惧得分为20.0(17.0,22.0)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灾难化认知、自我效能、焦虑及抑郁情绪、身体质量指数是COPD患者呼吸困难恐惧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χ2/df=1.468,RMSEA=0.035,GFI=0.997、AGFI=0.973、NFI=0.999、IFI=1.000、CFI=1.000、TLI=0.997,模型适配度良好。路径分析显示,灾难化认知、自我效能、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呼吸困难恐惧影响的直接效应分别是0.534、-0.362、0.196、-0.113,呼吸困难可通过焦虑和抑郁情绪、灾难化认知、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呼吸困难恐惧水平(均P<0.05)。结论 COPD患者呼吸困难恐惧处于较高水平,影响COPD患者呼吸困难恐惧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医护人员应综合考虑COPD患者的个体、心理等多种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路径,制订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以降低患者呼吸困难恐惧水平。

    • 烧伤后创面瘙痒非药物干预审查指标的制订及障碍因素分析

      2024, 39(18):42-4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42

      摘要 (131) HTML (0) PDF 1.15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审查烧伤后创面瘙痒非药物干预证据应用现状,分析证据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为减轻烧伤后创面瘙痒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烧伤后创面瘙痒非药物干预最佳证据21条制订审查指标,应用i-PARIHS框架下的证据应用障碍识别评估清单对审查结果进行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分析。结果 共制订23项审查指标,其中3项指标依从率>60%,18项指标依从率<60%(其中11项指标依从率为0),2项指标未审查到相关患者。主要的障碍因素:变革相关因素为证据未转化为可用的、可及的形式,缺乏相关流程,不利于临床护士执行变革;变革接受者相关因素为护士相关知识水平不足,缺少相关知识培训,对干预的有效性及确切性不知晓;组织环境相关因素为缺少相关制度、标准、奖惩机制,缺少支持设备及系统。结论 临床对于烧伤后创面瘙痒非药物干预措施的落实与最佳证据存在较大差距。医护人员应积极实施变革,促进最佳证据的有效应用,改善烧伤患者创面瘙痒症状。

    • >基础护理
    • 神经重症患者留置双腔胃肠营养管护理专家共识

      2024, 39(18):48-52,8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48

      摘要 (185) HTML (0) PDF 1.16 M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形成神经重症患者留置双腔胃肠营养管护理专家共识,推动护士规范、安全、有效地实施双腔胃肠营养管喂养,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方法 检索、评价和汇总神经重症患者胃肠营养管护理的相关证据,提取相关的推荐意见,形成专家共识初稿,通过1轮专家函询和2轮专家论证会,结合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各条目内容,形成专家共识终稿。结果 最终形成的专家共识包括神经重症患者双腔胃肠营养管喂养的操作性定义、置管适应证、置管禁忌证、置管及维护、拔管指征5个方面。结论 形成的专家共识实用性较强,可为神经重症患者双腔胃肠营养管的临床护理实践和质量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 余甘子溶液口腔喷雾对鼻咽癌放射性口干症患者的干预效果

      2024, 39(18):53-5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53

      摘要 (139) HTML (0) PDF 1.11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余甘子溶液口腔喷雾对鼻咽癌放射性口干症患者唾液流率、唾液pH值和口干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放疗科符合纳入与排标准的鼻咽癌放射性口干症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凉开水组和余甘子组各3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凉开水组采用凉开水口腔喷雾,余甘子组采用浓度为1∶5的余甘子溶液口腔喷雾,持续干预2周。比较三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唾液流率、唾液pH值及口干程度。结果 干预后三组唾液流率、唾液pH值及口干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干预后余甘子组唾液流率、唾液pH值及口干程度显著优于常规组、凉开水组(均P<0.05)。结论 对鼻咽癌放射性口干症患者采用余甘子溶液口腔喷雾,能促进唾液腺腺体分泌、加快修复受损的唾液腺腺体,并能提升口腔pH值,从而缓解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口干程度。

    • 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 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2024, 39(18):57-6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57

      摘要 (177) HTML (0) PDF 1.13 M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并总结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按照“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循证资源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及相关协会网站中有关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预防的相关文献。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结合临床情景提取和汇总证据。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推荐实践1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2篇、团体标准1篇、证据总结2篇。最终从评估、器械设备的选择、预防措施、多学科团队、培训教育5个方面形成25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建议医护人员依据临床实际情景采纳证据,降低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 >护理管理
    • 临床护士调节焦点现状及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2024, 39(18):62-6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62

      摘要 (162) HTML (0) PDF 1.11 M (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调节焦点与创新行为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管理者制订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8月,采用一般资料量表、护士调节焦点量表、护士创新行为量表对西安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945名临床护士开展调查。结果 临床护士促进型焦点得分22.92±4.26,防御型焦点得分25.50±4.32;创新行为总分34.33±5.24。护士调节焦点中的促进型焦点维度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防御型焦点维度与创新行为呈负相关性(均P<0.05)。促进型焦点、防御型焦点、学历是影响护士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均P<0.05),促进型焦点、防御型焦点可解释护士创新行为15.0%的总变异。结论 临床护士调节焦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可预测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管理者可以从调节焦点层面出发,适当引导护士调节焦点的倾向性,刺激促进型焦点的产生,进一步促进护士的创新行为。

    • 睡眠惯性问卷的汉化及在轮值夜班护士中的信效度检验

      2024, 39(18):65-6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65

      摘要 (166) HTML (0) PDF 1.11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汉化睡眠惯性问卷,并在轮值夜班护士中检验其信效度,为轮值夜班护士睡眠惯性水平测评提供工具。方法 通过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和预测试形成中文版睡眠惯性问卷,对5所医院的654名轮值夜班护士进行调查,以检验中文版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睡眠惯性问卷包含生理惯性、情绪惯性、惯性反应和认知惯性4个维度19个条目。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19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较好;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5,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0~1.000;总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35,重测信度为0.860。结论 中文版睡眠惯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轮值夜班护士睡眠惯性的测评工具。

    • 智能呼叫系统在肝胆外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24, 39(18):69-7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69

      摘要 (128) HTML (0) PDF 1.09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智能呼叫系统在肝胆外科病房的应用效果,为推进病房智能呼叫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将2022年1-9月肝胆外科病房收治的2 406例(呼叫120 449 例次) 患者作为传统呼叫组,采用传统呼叫系统;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 676例(呼叫129 798例次)患者作为智能呼叫组,采用智能呼叫系统,实现精准呼叫、自动呼叫、快捷应答等功能。结果 手机App后台显示,智能呼叫组签收率为92.0%,监测到患者非正常外出432例次,系统自动发送异常空间警示短信432条次;监测异常呼吸876例次,系统向护士端发送异常呼吸频率报警提示短信876条次;监测异常心率提示639例次,系统向护士端发送异常心率报警提示短信639条次。智能呼叫组呼叫响应时间为4.52(3.92,5.16)s,显著短于传统呼叫组51.52(43.39,59.79)s;护理人员对智能呼叫系统精准性能评价总分为9(8,9)分,显著高于对传统呼叫系统评价总分[5.5(1,10)分](均P<0.05)。结论 智慧呼叫系统在呼叫应答及时性、精准性和智能性方面优于传统呼叫系统,有利于实现医护患良好沟通。

    • >护理教育
    • 教师联合同伴反馈的实践合作学习模式在创伤 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024, 39(18):73-7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73

      摘要 (111) HTML (0) PDF 1.11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在创伤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培训时间将创伤护士分为两组,2023年6-9月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的护士514人为对照组,7-10月参加培训的护士510人为试验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创伤救护技能培训,试验组实施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的培训方法。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创伤护士进行创伤救护知识考核,对试验组进行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技能考核,对28名学员进行课后座谈以了解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创伤救护知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技能考核总分为85.41±8.68;座谈显示,学员认为此培训形式新颖,可使成员熟悉并掌握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流程,团队配合顺畅,但感觉培训压力较大。结论 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的创伤救护技能培训,能提高创伤护士创伤救护知识,更好地掌握团队配合技能。

    • 基于最佳实践标准的护理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评价方法研究

      2024, 39(18):77-8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77

      摘要 (205) HTML (0) PDF 1.12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制适用于护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学生评价方法,为护理情景模拟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在文献回顾基础上,依据《国际护理临床模拟教学协会最佳实践标准:学员评价》拟定初始评价方法,通过2轮专家面对面会议形成护理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评价方法。将此评价方法用于肝硬化案例情景模拟护理教学中,对评价方法的区分度、评价者间一致性进行评价,同时对2名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应用体验。结果 研制的评价方法根据情景模拟教学参与度将学生分为四类,每类学生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涵盖情景模拟演练与引导性反馈2个环节,包含情景模拟演练参与、知识和技能、态度、引导性反馈讨论参与4个维度。该评价方法区分度系数为0.332;2名教师评价结果高度相关(r=0.780,P<0.05),一致性良好(ICC=0.825,P<0.05)。教师认为该评价方法具有普适性、便捷性。结论 研制的护理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评价者间一致性,可用于护理情景模拟教学质量评价。

    • 道德现场教学法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2024, 39(18):82-8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82

      摘要 (144) HTML (0) PDF 1.13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道德现场教学法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本科护理学专业8个班级的护生344人,以抽签法随机抽取1~2合班和5~6合班为对照组(174人),采用常规案例教学法进行护理伦理学教学;3~4合班和7~8合班为试验组(170人),采用道德现场教学法融入案例教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并采用道德敏感性量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教学后试验组护理伦理学理论考核成绩、道德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将道德现场融入护理伦理学课程,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护生的伦理学理论成绩,而且能够切实增强护生的道德敏感性,还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护理伦理问题。

    • 基于错误管理培训的本科护生手术室临床技能教学

      2024, 39(18):86-8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86

      摘要 (120) HTML (0) PDF 1.09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错误管理培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手术室本科护生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87名本科护生按照入科实习时间分为对照组43名和干预组44名。对照组手术室临床技能教学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干预组采用基于错误管理培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出科时比较两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结果 干预组操作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错误管理培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本科护生临床技能教学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 >心理护理
    • 中青年PCI术后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与智谋及 疾病进展恐惧的关系

      2024, 39(18):90-93,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90

      摘要 (143) HTML (0) PDF 1.13 M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中青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与智谋及疾病进展恐惧的关系,为促进中青年PCI术后患者重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复诊的205例PCI术后1个月的中青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疾病进展恐惧简化量表、智谋量表、重返工作准备度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中青年PCI术后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处于前意向阶段54例(26.34%),意向阶段42例(20.49%),行动准备-自我评估阶段88例(42.93%),行动准备-行动阶段21例(10.24%)。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心功能分级越差、疾病进展恐惧水平越高、智谋水平越低的PCI术后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越低(均P<0.05)。结论 中青年PCI术后患者处于行动准备-自我评估的比例较高,疾病进展恐惧及智谋可预测其重返工作准备度。医护人员应关注中青年PCI术后患者的智谋水平,减轻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改善其心理健康,提升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

    • 基于自我损耗理论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 挫败感成因的质性研究

      2024, 39(18):94-9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94

      摘要 (146) HTML (0) PDF 1.09 M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挫败感的成因,为制订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在自我损耗理论的指导下拟定访谈提纲,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20例挫败感明显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提炼、归纳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11个亚主题,即心理资源消耗过度(疾病症状困扰,负性生活事件,疾病诊疗获益感较弱,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心理资源补偿不足(情感支持匮乏,不规律的性生活,外界错误信息干扰,经济压力),心理资源调节弱化(自我认知偏差,思维抑制,安全感缺乏)。结论 多种因素造成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心理资源消耗,当心理资源损耗过度或调节和补偿不足时,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思维。需要根据患者心理资源损耗情况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挫败感。

    • >健康教育
    • 女性绝经过渡期体验与健康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2024, 39(18):98-10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098

      摘要 (136) HTML (0) PDF 1.10 M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女性绝经过渡期间的体验、健康管理需求,为制订个性化健康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目的性抽样法,选取在妇产科门诊就诊的绝经过渡期女性17名,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按照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数据,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身心困扰、应对措施、健康风险感知与就医经历、健康管理需求。结论 绝经过渡期女性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身心症状困扰,但是能够理性接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与症状,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医护人员应联合医院、 社区和家庭共同为绝经过渡期女性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绝经过渡期女性的健康管理,保障其身心健康。

    • >康复护理
    • 线上产后康复促进项目活动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2024, 39(18):102-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102

      摘要 (137) HTML (0) PDF 1.12 M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线上产后康复促进项目活动方案对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形体恢复的效果。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抽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产妇70例,将产妇随机分为产康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褥期护理及随访,产康组按照线上产后康复促进项目活动方案实施护理干预。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纯母乳喂养率、婴儿体格发育情况、产妇盆底肌肌力及形体恢复情况。结果 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对照组为42.86%,产康组为8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康组产妇臀围、腰围显著小于对照组,而盆底肌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婴儿身长及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产妇实施线上产后康复促进项目,可提升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促进产后形体恢复、改善盆底肌肌力。

    • >安宁疗护
    • 晚期癌症患者基于安心卡引导的优逝护理干预

      2024, 39(18):107-110,11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107

      摘要 (178) HTML (0) PDF 1.13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中基于安心卡引导的优逝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时间将晚期癌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安心卡引导的优逝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感知安宁疗护质量与优逝得分。结果 对照组67例、干预组65例完成研究。干预后干预组感知安宁疗护质量总分、优逝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安心卡引导的优逝护理干预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晚期癌症患者的期望与需求,改善晚期癌症患者感知的安宁疗护质量,提高患者的优逝水平,达到患者优逝的目的。

    • >综述
    • 游戏化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2024, 39(18):111-11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111

      摘要 (209) HTML (0) PDF 1.13 M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游戏化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效果,为开展游戏化教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网中有关游戏化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2月27日,并对文献进行筛选、汇总及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游戏化教学的主要类型包括传统游戏、虚拟仿真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数字化在线教育平台;游戏化教学在提升理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呈现积极效果。但目前教学评价工具还未统一标准。结论 游戏化教学在国内外护理教育的应用较广泛,其教学有效性得到了初步证实,但在游戏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评价系统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 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乳腺癌患者育儿干预研究的范围综述

      2024, 39(18):116-12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116

      摘要 (119) HTML (0) PDF 1.13 M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归纳和总结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乳腺癌患者育儿干预的基本内容及干预效果。方法 以JBI发布的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PsycINF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乳腺癌患者育儿干预研究涉及针对乳腺癌患者、未成年子女及其配偶的干预,干预内容包括亲子交流指导、情绪管理指导、加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培训、健康知识教育及亲子相处指导等;育儿干预的频次、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育儿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育儿能力、亲子沟通能力以及其未成年子女的情绪行为问题等。结论 针对乳腺癌患者及其未成年子女开展的育儿干预内容、干预形式仍有待完善和优化,需重视以家庭为中心,并进一步探索基于互联网及针对特殊患者群体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提升育儿干预效果。

    • 灾害心理准备度的研究进展

      2024, 39(18):121-1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121

      摘要 (138) HTML (0) PDF 1.14 M (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灾害心理准备度可以减轻公众及救援人员的灾害心理危机,提高其应对能力。阐述灾害心理准备度的相关概念、主要评估工具及影响因素等,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经济能力、学历等)、灾害经历、灾害相关急救培训、心理因素,并提出提高灾害心理准备度的建议,为完善我国灾害管理机制,提高个人灾害心理准备度水平及灾害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身份认同的研究进展

      2024, 39(18):125-1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8.125

      摘要 (150) HTML (0) PDF 1.14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疾病身份认同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具有显著影响,当患者存在适应性的疾病身份认同时,会更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和管理疾病,实现疾病管理目标。对疾病身份认同的概念、评估工具(包括疾病同一性问卷、接受糖尿病与个人治疗调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自我管理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及干预措施(包括叙事疗法、心理剧干预及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制订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