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9(10):1-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01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共享决策理论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107例晚期癌症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23年5-7月收治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8-10月收治的53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共享决策理论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度、决策参与满意度及尊严得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决策参与满意度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尊严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基于共享决策理论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能提高其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度,改善决策参与满意度,维护临终患者尊严。
2024, 39(10):6-1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06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头颈癌患者对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决策态度,为老年头颈癌患者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对13例老年头颈癌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并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生成Q陈述,总结、整理后编号并随机排列以备用;另选取18例老年头颈癌患者按Q方法对Q陈述进行排序,对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明确患者的决策态度。结果 共提取3个因子,老年头颈癌患者对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决策态度类型可分为3种,即共同决策型、专业决策型、自主决策型,3种类型患者均认为应在术前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讨论,均不认为手术前讨论此话题是不吉利或不孝的,3种类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术前与老年头颈癌患者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讨论具有一定可行性,其参与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决策的态度各有不同,医务人员应甄别患者的不同决策类型,针对性制定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
2024, 39(10):6-1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06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头颈癌患者对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决策态度,为老年头颈癌患者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对13例老年头颈癌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并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生成Q陈述,总结、整理后编号并随机排列以备用;另选取18例老年头颈癌患者按Q方法对Q陈述进行排序,对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明确患者的决策态度。结果 共提取3个因子,老年头颈癌患者对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决策态度类型可分为3种,即共同决策型、专业决策型、自主决策型,3种类型患者均认为应在术前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讨论,均不认为手术前讨论此话题是不吉利或不孝的,3种类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术前与老年头颈癌患者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讨论具有一定可行性,其参与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决策的态度各有不同,医务人员应甄别患者的不同决策类型,针对性制定术前预立医疗照护计划。
2024, 39(10):12-15,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12
摘要:目的 构建安宁疗护问题提示列表,为晚期癌症患者替代决策者主动获取安宁疗护相关信息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8月,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基础上归纳整理晚期癌症患者替代决策者的信息需求主题及相应条目,通过专家函询和预调查优化问题提示列表内容。结果 构建的晚期癌症患者替代决策者安宁疗护问题提示列表包括7个一级条目、44个二级条目,主题涵盖安宁疗护、治疗决策、症状管理、临终准备、决策辅助、心理及情感支持、社会支持7个方面。结论 构建的安宁疗护问题提示列表内容全面、可靠,有助于替代决策者向医护人员获取关于安宁疗护和决策所需信息,减少其在安宁疗护决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决策冲突及延迟情况。
2024, 39(10):16-1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16
摘要:目的 深入探讨安宁疗护患者家庭照顾者出院过渡期的照护困境,为制定过渡期安宁疗护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以目的抽样法抽取安宁疗护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12人,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一对一形式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9个亚主题,即角色应对困难(难以适应环境转变、难以独立照护患者、难以应对情感压力)、缺乏以家庭为中心的支持(出院照护准备不足、家庭社会支持不足、信息资源匮乏)、照护需求多样化(希望获得连续性护理服务、渴望获得居家照顾知识和技能、有意识的心理准备和哀伤辅导)。结论 安宁疗护患者家庭照顾者出院过渡期照护困境复杂多样,存在多维度护理需求。医护人员应组建安宁疗护多学科团队,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帮助照顾者克服患者出院过渡期照护困境,改善照顾者身心健康。
沈云霞,庄一渝,王莉,何雪花,刘经邦,武瑞娟,孙磊,陈利青,张慧
2024, 39(10):20-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20
摘要:目的 总结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丧亲支持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开展丧亲支持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关于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丧亲支持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人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根据主题提取和汇总证据。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1篇指南、6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共识、3篇随机对照试验。从丧亲支持团队要求、丧亲支持原则、丧亲支持评估、通用丧亲支持策略、专业丧亲支持策略5个方面总结形成25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提供丧亲支持的最佳证据内容较全面,可为临床开展高质量的丧亲支持提供循证依据。
2024, 39(10):26-29,4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26
摘要:目的 总结虚拟现实技术用于缓和医疗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应用效果和现存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2月18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虚拟现实技术干预主要内容要素为个性化视频课程、自然风景视频、特制生命回顾课程的沉浸式和非沉浸式体验,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已得到初步证实。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在缓和医疗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使用前景。未来仍需要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虚拟现实技术在缓和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最佳虚拟现实技术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2024, 39(10):30-3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30
摘要:目的 基于情绪智力模型构建腹膜透析患者护理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实施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按病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护理干预方案,每周干预1次,持续7周。干预前后评价两组患者情绪智力、社会疏离、领悟社会支持得分。结果 干预组32例,对照组33例完成全程研究。干预后干预组情绪智力和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社会疏离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情绪智力,缓解社会疏离,提升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提升其身心健康。
2024, 39(10):35-4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35
摘要:目的 探索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群体异质性,并分析其人群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实施精准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招募266例腹膜透析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进行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进行异质性检验,探索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潜在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存在3种潜在类别,即容量管理消极型(15.8%)、容量管理普通型(46.6%)、容量管理积极型(37.6%)。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偏低、透析频率>3袋/d的患者归属于容量管理普通型的概率更高;居住在城市、无焦虑抑郁症状、家庭功能良好的患者更倾向于发展为容量管理积极型(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可根据人口学和疾病特征识别不同群体患者,并针对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精准护理干预,改善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提高透析效果。
2024, 39(10):41-4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41
摘要:目的 基于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探究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自我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术前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在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21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自我准备度量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患者积极度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自我准备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自我准备度得分为(57.63±13.70)分。术前自我准备度与电子健康素养、积极度、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均P<0.05),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P<0.05)。控制一般资料后,电子健康素养、积极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是术前自我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53.7%。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自我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特征患者进行个性化术前健康教育,以提升患者术前自我准备水平。
2024, 39(10):46-5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46
摘要:目的 探究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共享决策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为患者共享决策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简易版疾病感知问卷及共享决策问卷对215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共享决策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共享决策得分为85.36±13.23,疾病感知、电子健康素养、领悟社会支持、决策自我效能是患者共享决策的影响因素,直接效应分别为-0.345、0.280、0.274、0.163(均P<0.05)。疾病感知、电子健康素养、领悟社会支持分别通过决策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共享决策(均P<0.05)。结论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共享决策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患者决策自我效能可直接影响共享决策,也可发挥间接效应影响共享决策水平。降低患者负性疾病感知,提高其电子健康素养、领悟社会支持、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能提高患者共享决策参与度。
2024, 39(10):51-53,5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51
摘要:目的 探讨2种指法保护着力点的会阴保护技术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329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65例和对照组164例。对照组以距离会阴后联合2 cm处为指法着力点进行适度会阴保护,观察组以胎儿额骨最高点与会阴中心腱交汇点为指法着力点进行适度会阴保护。比较两组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程度、伤口缝合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会阴水肿情况、产后48 h会阴疼痛程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观察组会阴裂伤程度、伤口缝合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产后48 h会阴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4 h会阴水肿程度、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以胎儿额骨最高点与会阴中心肌腱交汇点为指法着力点的适度会阴保护技术能有效保护会阴,降低会阴损伤程度,提升产妇产后舒适度。
2024, 39(10):54-5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54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症症状求助行为的特征,旨在为该人群症状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按照目的抽样法,选择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复诊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5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提炼出5个主题:低疾病认知延迟症状求助行为(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就医曲折、症状归因合理化),社会心理因素弱化症状求助行为(家庭照顾责任拖延就诊、优先处理工作的即时需要、性生活担忧与病耻感、负性情绪与克制自我表露),感知益处促进症状求助意识(健康指导增加求助信任、多途径寻求疾病信息支持),家庭支持强化症状求助行为决策,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可及性丰富症状求助形式。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症症状求助行为与疾病认知水平、社会心理因素、感知益处、家庭支持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症状管理,强化家庭及社会支持,促进癌症症状求助行为的早期发生,减少癌症症状的困扰,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2024, 39(10):59-6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59
摘要:美国心脏协会于2022年发布关于先天性心脏病青少年向成年过渡和转入成人管理科学声明,对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向成人过渡的过渡期管理提出详细建议。本文对美国心脏协会声明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内容包括过渡期管理方案的构建、人员参与、影响因素及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生长发育的特殊需求等,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对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过渡期管理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4, 39(10):64-6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64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增高的血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手术室护理干预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选取151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下肢血流改变特征,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患者手术结束24 h内采血行D-二聚体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D-二聚体检测结果显示,DVT高风险患者70例(46.36%),低风险81例(53.64%)。手术结束后DVT高风险患者下肢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显著低于或小于低风险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20 min、凝血酶原时间(PT)>13.1 s、术中发生低体温和术中失血量>100 mL是骨科患者术中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中DVT发生风险较高,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室护理人员需针对性地开展手术效率管理、术中低体温监测和预防、维持术中血容量稳定,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中DVT发生风险。
2024, 39(10):68-7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68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自我调节疲劳现状及感知医院磁性水平,探讨医院磁性水平对护士自我调节疲劳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5-8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磁性要素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对西安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825名临床护士开展调查。结果 护士自我调节疲劳总分(48.22±6.62)分,感知医院磁性水平总分(103.44±14.84)分。医院磁性水平与护士自我调节疲劳呈负相关;医院磁性水平、聘用类型、每月收入、夜班频次是护士自我调节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医院磁性水平可解释护士自我调节疲劳16.00%的总变异。结论 护士自我调节疲劳及感知医院磁性水平均处于中等水平,医院磁性水平是护士自我调节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善医院磁性水平以降低护士自我调节疲劳水平。
2024, 39(10):72-7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72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护士对核心能力的认知及认知过程对核心能力发展的影响,为促进临床护士主动促进核心能力自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及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检索结合专家小组讨论拟订提纲,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按照目的抽样法选取11个省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20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4个主题,即对核心能力的一般认识(概念理解、特征分析、内容认知、与岗位胜任力辨别),核心能力的作用认知(促进个人发展、提升护理质量、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利行业发展),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认知(学习经历、实践经验、个人目标、获得机会、时代变化),对核心能力发展的认知(自主学习的意识、自我反思的习惯、专注于发展专长、自我突破的内驱力)。结论 临床护士对核心能力的认知较片面和局限,一定程度上影响护士核心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促进临床护士主动提升核心能力的有效对策。
2024, 39(10):77-80,11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77
摘要:目的 归纳总结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政策,梳理其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完善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政策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工具-政策过程-发展历程构建三维分析框架,对国家层面印发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相关政策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5份政策文本,获取142条政策文本编码。最早的1份政策于1978年印发,2010年及以后共印发19份。从发文部门来看,国务院印发5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15份,其中5份由2个及以上部门联合印发。在政策工具维度,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分别为22.54%、4.22%和73.24%。在政策发展维度,政策规划、政策实施、政策监督、政策评价分别占36.62%、50.00%、7.04%和6.34%。结论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应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进一步协调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加强政策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价功能,加强各方协作,保障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2024, 39(10):81-8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81
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延续性护理服务政策工具的分布情况,为优化延续性护理服务政策和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2023年我国发布的28份延续性护理服务政策文本,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时期构建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描述政策工具的数量和占比。结果 X维度中,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工具分别占25.49%、31.37%和43.14%。Y维度中,“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的政策工具分别占17.64%、50.98%和31.38%。结论 延续性护理服务政策以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为主,而供给型政策工具偏少。建议未来增加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临床需加强对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的实践探讨,以促进延续性护理服务政策落地。
2024, 39(10):85-8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85
摘要:目的 探讨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在伦理敏感性和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实习护生亲社会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以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6所三甲医院的实习护生543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中文版护生伦理敏感性量表、患者隐私保护量表和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伦理敏感性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分别为(111.58±13.18)分、(39.75±6.88)分、(95.79±15.69)分;伦理敏感性与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均P<0.05);患者隐私保护能力在伦理敏感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89%。结论 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能力、伦理敏感性、亲社会行为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患者隐私保护在实习护生伦理敏感性与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学校与医院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实习护生的患者隐私保护能力和伦理敏感性,帮助提升其亲社会行为,进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2024, 39(10):89-9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89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库伯经验学习理论的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方法 选择2016-2018年接受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的18名学员作为对照组,2020-2023 年接受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的19名学员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培训,观察组基于库伯学习理论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比较两组学员核心能力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 除教育与咨询能力维度外,培训后观察组核心能力其他6个维度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对教学方法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库伯经验学习理论的培训模式可提高新生儿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2024, 39(10):93-9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93
摘要:目的 评价基于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住院时间将骨关节科2022年1-6月收治的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7-12月收治的31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基于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进行居家康复监督指导。于术后2周、6周、12周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结果 两组Lysholm 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康复锻炼依从性得分比较,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佩戴基于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进行居家康复监督指导,可有效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日康复。
2024, 39(10):97-10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097
摘要:目的 评价居家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药物自我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信息-动机-行为理论模型构建居家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药物自我管理干预方案。随机选取郑州市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0例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使用抽签法将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为对照组,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干预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有关药物知识的健康教育,每周1次,连续8周,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药物自我管理干预,每周1次,连续8周。干预后采用药物自我管理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合理服药自我效量表、服药依从性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药物自我管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和服药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居家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实施药物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药物自我管理水平,激发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
2024, 39(10):102-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102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跌倒预防自我管理的真实体验,为开展针对性跌倒自我管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文献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老年人跌倒自我管理体验和经历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8月1日。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依据主题分析法对符合评价标准的质性研究进行Meta整合。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提炼34个结果,归纳形成11个类别,整合成4个研究结果,即复杂的情绪和行为、跌倒预防自我管理行为促进因素、跌倒预防自我管理面临的阻碍、心理支持和专业医疗支持需求。结论 社区老年人在跌倒预防自我管理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情绪行为以及困难和挑战,医护人员需关注其应对方式、内心体验和需求,完善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社区老年人跌倒预防自我管理行为。
2024, 39(10):107-11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107
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证据及助推策略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饮食管理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证据为基础,通过制定审查指标并进行基线调查、分析障碍因素,构建基于助推策略的透析期间饮食管理方案,并应用于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比较方案实施前后审查指标执行率,患者低血压、低血糖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患者透析饮食知信行得分。结果 基线调查显示12条审查指标执行率未达标,方案实施后,指标2、3、4的执行率为100%,除指标11外,涉及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审查指标执行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5);患者低血压和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方案实施前(均P<0.05);患者透析饮食知识、信念、行为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 基于助推策略科学构建并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饮食管理方案,可以有效促进证据在临床中的转化应用,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和低血糖发生率,提高患者透析饮食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
2024, 39(10):113-115,12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113
摘要:目的 评价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高位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入住新生儿外科的96例高位肠闭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住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入住的4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入住的48例分为观察组。两组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48 h后遵医嘱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喂养期间根据喂养耐受情况调整喂养方式。观察组术后即进行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24 h后若肠道血氧饱和度≥0.77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喂养期间持续监测肠道血氧饱和度,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全量经口喂养时间、体质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期间体质量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全量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导高位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内营养,更有利于缩短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生长发育。
2024, 39(10):116-12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116
摘要:对安全建言行为概念的源起和发展、医务人员安全建言行为的评估方式(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与分类方式、行为反应类别、前因和后果进行综述。未来研究可在概念化医务人员安全建言行为基础上,拓展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期为我国医务人员安全建言管理提供指导。
2024, 39(10):121-1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121
摘要:介绍基于网络的患者决策辅助工具在肿瘤患者临床决策中的应用概况,阐述其设计特征,包括内容丰富且信息呈现可视化、决策设置个性化、功能交互性、临床可持续性;总结决策辅助工具在肿瘤患者临床决策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癌症筛查决策、癌症预防决策、癌症治疗决策、癌症患者生育力决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提出此类工具在临床应用的挑战和建议,旨在为我国开发和应用基于网络的癌症患者决策辅助工具提供可行性参考。
2024, 39(10):126-1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10.126
摘要:决策辅助工具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减少其决策冲突,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血管通路。对化疗患者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决策辅助工具的类型(包括电子处方系统可集成工具、癌症患者血管通路困难置管工具、AVATAR工具、成人静脉通路困难认知辅助工具、结构化评估和决策工具、成本效用分析工具)、应用及效果、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促进临床应用血管通路装置决策辅助工具,落实患者参与决策提供参考。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