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5(16):1-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01
摘要:目的 探讨体验式管理培训对提升新任护士长领导力的效果。方法 选取新任护理单元护士长36名,围绕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5个方面进行体验式管理培训,采用柯式评估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4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访谈发现体验式管理培训能提升新任护士长领导力,提高其个人素质,使其尽快适应管理者角色。培训后护士长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培训前;护士长领导力得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 体验式管理培训可有效提升新任护士长个人素质及领导力,提高培训参与度与积极性,有助于护理团队的良好建设。
2020, 35(16):5-7+1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05
摘要:目的 调查西部地区本科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职业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个人职业规划量表对西部地区5个省及自治区的14所三级医院2704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护理人员职业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西部地区护理人员职业规划总分为(37.96±8.71)分,各维度条目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继续学习、注重关系、确立职业目标及策略、自我展示;学历、工作年限、工作岗位、职称和是否具有专科护士证是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西部地区护理人员职业规划呈中等水平,医院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多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帮助其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发展观,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020, 35(16):8-1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08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管理策略。方法 实施疫情期间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管理,包括改造急诊外科区域、组建疫情防控管理团队、实施基于临床需求的知识培训、改进创伤急诊救治流程、实施患者的安全转运、落实医护人员防护等措施。结果 截至2020年3月31日,我院接诊创伤患者644例,其中严重创伤45例,疑似和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8例,未发生医护人员及患者医院感染。结论 重视并科学应对疫情,积极完善制度与流程,狠抓防控措施落实,可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有效防范医院感染发生。
2020, 35(16):11-1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11
摘要:目的 调查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护士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感知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护士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感知,稳定护士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三级医院1 423名临床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量表、组织公平感量表和护士离职倾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临床护士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感知得分为(49.81±8.29)分,组织公平感(77.04±15.85)分,护士离职倾向(14.01±4.17)分。组织公平感和离职倾向是护士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应该不断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采取有效的组织支持,做好护士的职业规划,引导护士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提高护士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感知水平。
2020, 35(16):15-1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15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研究者对知情同意过程的体验并提出改进策略,为规范护理研究的知情同意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20名护理研究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五要素学说为基本框架, 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信息披露内容包括研究性质、研究获益、参与者权利、隐私保护和研究风险5个主题;表意能力的判断方式包括以沟通反馈为依据、以客观特征为依据、以量表评分为依据3个主题;参与者理解情况包括对研究信息的理解有差异1个主题;同意的自愿性包括参与者自主决定为主,家属决定为辅1个主题;对同意决定方式的看法包括口头同意方式更适合参与者、书面同意方式更符合伦理规范2个主题。结论 护理研究知情同意过程存在较多问题,护理研究者应提高对知情同意过程的认识,制定改进知情同意过程的策略。伦理委员会等应针对护理研究建立更符合实践的伦理标准。
2020, 35(16):20-22+6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20
摘要:目的 探讨三甲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岗位的改进方法,为急诊预检分诊岗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预检分诊岗位的临床现状以及存在的管理问题,从设立合理岗位及班次, 完善预检分诊岗位说明书,对预检分诊岗位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预检分诊岗位管理的实践。比较预检分诊岗位改进与管理实施前后急诊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护士二次评估及提前评估的执行情况。结果 进行预检分诊岗位管理的实践后,二次评估率、提前评估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改进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岗位管理,可有效保证预检分诊岗位职责落实,保障急诊患者安全及时就诊。
2020, 35(16):23-2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23
摘要:目的 探讨专科医院应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护理部实施跨专业、跨科室、跨片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化专业培训,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实行2梯队14 d轮换制,保证临床抗疫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结果 全院499名护理人员参与抗疫一线护理工作,改造扩建1个24 h发热门诊,每天接诊发热患儿150例次;开放11个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房,共收治住院患儿780例;全院护理人员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论 加强专科医院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应对疫情救治,保障患儿和医护人员安全。
2020, 35(16):25-2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25
摘要:目的 调查心力衰竭患者口渴困扰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89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应用一般资料问卷、口渴困扰量表、限钠饮食态度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口渴困扰得分为(29.49±5.60)分;限钠饮食态度行为得分为(56.34±11.83)分;患者限钠饮食态度行为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与口渴困扰评分呈负相关(均P<0.01);心功能分级、卧床与否及限钠饮食态度行为是口渴困扰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口渴困扰状况较严重,心功能差、卧床及限钠饮食态度行为不佳可加重患者口渴困扰程度,应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改善患者口渴困扰状况。
2020, 35(16):28-3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28
摘要:目的 了解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术后早期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对92例膀胱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评估术后24 h内活动情况,分析早期活动等级的影响因素。结果 71.7%的患者术后早期处于低活动等级水平,其中50.0%处于卧床休息状态;合并症、术前活动水平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等级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水平较低,需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和干预,尤其关注术前活动水平和合并症情况。
2020, 35(16):32-3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32
摘要:目的 探讨出生后1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70例产科出生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病例资料,按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60%组、≤60%组,配方奶喂养组,比较三组第1周母乳喂养量对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结果 ≤60%组、配方奶喂养组NEC发生率显著高于>60%组,OR(95%CI)分别为13.455(95%CI 1.718, 105.343)、19.425(95%CI 2.317, 162.845)(P<0.05,P<0.01);≤60%组、配方奶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率显著高于>60%组,OR(95%CI)分别为10.976(95%CI 4.605, 26.163)、9.876(95%CI 3.688, 26.595)(均P<0.01)。结论 1周内多量母乳喂养可降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和NEC发生率。
2020, 35(16):35-3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35
摘要:目的 调查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致皮肤毒性情况,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首次免疫治疗后的第1~21天持续追踪其皮疹和瘙痒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首个免疫治疗周期后患者皮疹发生率31.82%,瘙痒症发生率为18.18%,皮疹、瘙痒以1~2级为主。不同性别、过敏史、TNM分期、化疗史的免疫治疗患者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过敏史、TNM分期、化疗史的免疫治疗患者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初次免疫治疗后,皮肤毒性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不高,但仍需积极干预,尤其重视女性、有过敏史、化疗史及肿瘤晚期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020, 35(16):38-4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38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口服不同浓度含糖液对围手术期患者不同时段血糖、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及术后消化道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190例脊柱外科住院患者分为三组,于术日晨分别口服温开水(温开水组,58例)、5%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组,67例)、12.5%葡萄糖溶液(12.5%葡萄糖组,65例)各350 mL,0.5 h内饮完。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不同时间段血糖、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的变化趋势以及对术后患者消化道症状的影响。结果 三组术前1 h、术中、术后6 h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术后C反应蛋白、白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不同时段C反应蛋白、白蛋白值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口服含糖液可适度缓解患者围手术期应激性反应,5%葡萄糖溶液可减轻患者术后腹胀,临床术前可选择饮用。
2020, 35(16):41-4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41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踝泵运动仪预防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300例结直肠癌手术卧床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组,对照组100例实施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预防护理措施,常规组100例在常规防护基础上使用气压治疗仪干预,观察组100例在常规预防基础上使用自制踝泵运动仪干预。结果 三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仪器使用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 自制踝泵运动仪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且患者使用便捷,稳定性好。
2020, 35(16):44-4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44
摘要:目的 探讨查验表在预防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机械通气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实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规措施;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查验表对执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进行落实。结果 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预防措施执行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查验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各项防治措施落实,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2020, 35(16):46-4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46
摘要:目的 总结1例异体唇腺移植再造泪腺治疗重症干眼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1例(2眼)重症干眼症患者进行异体唇腺移植,术前完善供者和患者各项检查评估,落实心理护理及指导;术后对供者做好口腔护理,同时重视患者用药监护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出院后加强供者及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定期随访,并对患者出院后人工泪液使用频率、主观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0个月,供者下唇创面愈合良好,未出现唇部知觉减退。患者术后异体唇腺黏膜瓣存活,双眼干眼症状有效缓解,术后2个月停用人工泪液,术后8个月泪液分泌试验增至左眼8 mm/5 min,右眼6 mm/5 min;泪膜破裂时间为左眼12 s,右眼10 s;角膜荧光素染色的着色斑减少;左眼视力提高至0.25,右眼视力提高至0.20。结论 针对性的个性化围手术期护理,对确保异体唇腺移植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2020, 35(16):49-5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49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非药物性气道廓清技术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对4所三甲医院呼吸专科护理人员197人进行非药物性气道廓清技术相关知识调查。结果 197人均参与非药物性气道廓清技术,接受过该技术专项培训占57.36%;护理人员相关理论掌握较好,实践技能中,与体位相关的技能得分较高,与呼吸相关的技能得分较低;100%认为需要掌握该技术。获取知识的来源以教科书为主,自我知识掌握不够是影响获取知识的最大因素,最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医院组织的专业培训。结论 呼吸专科护理人员掌握和运用非药物性气道廓清技术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常态化、长效培训机制,提升其专业技能,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向专业化发展。
2020, 35(16):51-5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51
摘要:目的 总结4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患者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4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及对症治疗;同时加强治疗护理、症状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4例患者住院9~30 d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每月到门诊复查,1例遗留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例遗留双下肢轻度乏力,1例症状恢复良好。结论 精准强化治疗及全方位护理,是提高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2020, 35(16):54-5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54
摘要:目的 总结中央型肝癌行机器人肝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对中央型肝癌行达芬奇机器人切除术的患者,通过人性化术前访视、规范体位安置、充分用物准备、精细化术中配合及全方位手术并发症预防等实施护理。结果 53例机器人中央型肝癌切除术中,除1例发生术中大出血及气栓中转开腹外,余手术安全实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科学规范的护理配合,有利于机器人复杂肝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
2020, 35(16):57-5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57
摘要: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专科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对泌尿外科专科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实施精细化管理,包括组建高值耗材管理小组,完善并实施医用高值耗材的管理制度,加强库管员、巡回护士管理及与手术医生沟通等措施。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专科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保管和使用合格率显著提高,手术医生对耗材供应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实施精细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泌尿外科专科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的管理质量和手术医生满意度,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水平。
2020, 35(16):59-6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59
摘要:目的 探讨人体不同部位用不同体温计测量体温值的差异,为临床体温测量部位和工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身同期对照设计,以手持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量前额、颞部、颈部正中、颈部外侧、眼内侧角、耳垂后、耳道7个体表位置温度,分别间隔距离1.5 cm、5.0 cm进行测量,同时以水银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作为参照。结果 共纳入患者76例。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得7个部位的体温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1.5 cm组与间隔5.0 cm组,均P<0.01),耳道温度最高,前额温度最低。非发热患者前额、颞部体温与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发热患者前额、颞部、颈部体温与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差最大的前额温度与腋温差值可达0.62℃;耳道温度最接近腋窝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道温度更接近腋温,推荐在发热筛查时以耳道作为测量部位。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与体表皮肤间隔5.0 cm测量体温可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减少接触风险,但测量耳道时可适当缩短测量距离以使测量更加准确。
2020, 35(16):63-6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63
摘要:目的 探究湿化器联合文丘里的高流量加温湿化氧疗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35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8例采用高流量加温湿化氧疗,对照组67例实施传统氧疗方法,比较两组氧疗舒适度、生命体征、痰液粘稠度、排痰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氧疗舒适度、术后3 d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痰液粘稠度及排痰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使用MR850湿化器联合文丘里行加温湿化氧疗可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氧疗舒适度,促进痰液排出。
2020, 35(16):66-6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66
摘要:目的 探讨示指顶压法在危重患者留置鼻肠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12例危重置管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示指顶压法置管。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置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示指顶压法留置鼻肠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促进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早期实施。
2020, 35(16):68-7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68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病区噪声暴露现状,为优化儿科病区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噪声统计测试仪对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病区内不同地点噪声进行测量。结果 2所医院儿科病区昼间噪声声压级Leq为61.25~69.12 dB(A),均高出WHO的噪声推荐值30~40 dB(A);昼间最高超出标准97.49%,夜间最高超出标准84.70%。昼间护士站为噪声最突出的区域。结论 儿科病区噪声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儿科病区噪声管理,为患儿提供安静安全的住院环境。
2020, 35(16):71-7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71
摘要:目的 探讨线上线下与显微数码互动混合式教学在护理学专业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护理专业学生4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24)与实验组(n=24),两组学生分别在组织学实验课中实施传统教学和线上线下+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混合式教学,并对两组学生从学习过程、实验报告及调查问卷3个方面评价学习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对线上线下+显微数码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兴趣等6方面评价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同时,在线测试及实验成绩、组织切片阅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线上线下+显微数码互动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专业组织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20, 35(16):74-7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74
摘要:目的 探讨六步标准沟通流程微视频在本科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名护生随机分成研究组41名和对照组43名。研究组采用六步标准沟通流程微视频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授课法进行培训。5周后使用沟通行为能力和培训满意度量表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护生的沟通行为能力和培训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应用六步标准沟通流程微视频教学,能有效提高临床实习护生的沟通行为能力和培训满意度。
2020, 35(16):77-7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77
摘要:目的 探讨互动式死亡焦虑舒缓工作坊在高职实习护生死亡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名高职临床实习护生按照实习医院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人,研究组运用工作坊教学模式开展死亡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方法。结果 干预后,两组护生死亡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的研究组护生(19人)对此次工作坊满意。结论 工作坊运用于实习护生死亡教育,能提高参与积极性,缓解护生的死亡焦虑水平,护生的满意度较高。
2020, 35(16):80-8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80
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压力与应对模式的胃肠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多学科合作心理社会干预方案,为临床心理社会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典型机构的现场观察,梳理焦点问题,系统检索文献后,综合、分析资料,以压力与应对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干预方案初稿;采用现场论证法,邀请多学科团队成员和患者对干预方案进行论证,形成最终方案。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51篇。形成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案包括疾病知识及治疗,不良反应预防、识别及处理,癌症患者压力应对案例分享,压力识别与应对,认知改变,关系变化与维持,抗癌经验分享,患者需求评估、支持及转介8个方面。结论 构建的胃肠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多学科合作心理社会干预方案符合临床情景,可进一步进行临床实践验证研究。
2020, 35(16):84-8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84
摘要:目的 了解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护理人员参与巴林特小组活动的体验。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18名参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工作且参与过巴林特小组活动的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记录的资料按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巴林特小组提供了一个宣泄负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自责、愧疚、孤独感)的平台;参与巴林特小组能够提升归属感,感受到同伴的支持;巴林特小组能开阔视角,多角度看待问题;巴林特小组更容易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结论 巴林特小组活动可改善抗击疫情一线护士的负性情绪,帮助护士调适心理危机,可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2020, 35(16):87-9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87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职业偏差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632名在职护士采用护理人员职业偏差行为量表、组织公平感量表、工作压力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职业偏差行为得分为1.21±0.37;护士职业偏差行为与组织公平感、工作压力显著相关(均P<0.01);性别、工作年限、信息公平和组织氛围压力是护士职业偏差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护理人员职业偏差行为总体良好,护士性别、工作年限、信息公平和组织氛围压力对职业偏差行为有预测作用。护理管理者需对护理人员进行干预,以提高护士对自身职业行为的感知,进而提高其职业行为,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2020, 35(16):90-9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90
摘要:目的 检验抑郁症相关性疲乏问卷(FAsD)在抑郁症患者的信度和效度,为测量抑郁症患者疲乏症状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将FAsD问卷翻译为中文版并应用于177例抑郁症患者,以蒙哥马利艾斯伯格抑郁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及其活力维度进行效标效度的测定。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包含疲乏体验及疲乏影响2个公因子,可累积解释总变异量的65.76%。FAsD问卷得分与蒙哥马利艾斯伯格抑郁量表、健康状况(SF-36)及其活力维度得分显著相关(均P<0.01)。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重测信度为0.672。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截断值为疲乏体验子问卷得分≥9,疲乏影响子问卷得分≥10,FAsD问卷总分≥17分。结论 中文版FAsD问卷在抑郁症患者群体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作为评估抑郁症相关性疲乏的工具。
2020, 35(16):95-96+1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95
摘要:目的 总结复杂胸部肿瘤切除胸壁重建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与康复护理经验。方法 对10例复杂胸部肿瘤胸壁重建患者,实施饮食指导、康复锻炼、皮瓣观察、疼痛管理等围术期护理。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出现胸腔积液3例,皮瓣危象、上肢淋巴水肿、自发性气胸、胸壁软化、心律失常各1例,经及时处理后均好转,伤口I期愈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6 d。结论 胸壁重建是胸壁肿瘤尤其是复杂胸壁缺损的重要手术方法,围术期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改善预后。
2020, 35(16):97-10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097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社区家庭医生制的健康赋权干预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疾病管理的影响。方法 将社区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骨关节病等2种以上的老年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家庭医生制健康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赋权干预16周。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赋能水平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和慢性病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除生理职能维度外,其他维度得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基于社区家庭医生制的健康赋权干预有利于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赋能水平,改善服药依从及慢性病控制情况,从而提高其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
2020, 35(16):101-10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101
摘要:目的 探讨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实施Ahmadi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57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及其父母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Ahmadi延续性护理。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内再住院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父母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hmadi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同时改善其照护者的不良心理状况。
2020, 35(16):104-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104
摘要:目的 构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延续护理质量指标,为冠心病患者延续护理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基于冠脉介入数据平台的PCI术后延续护理质量指标。结果 形成的PCI术后延续护理质量指标共包含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57项三级指标,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736,0.761;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307、0.315(均P<0.01)。结论 基于冠脉介入数据平台构建PCI术后延续护理质量指标,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延续护理质量评价工具。
2020, 35(16):107-11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107
摘要:体外膜肺氧合的成功实施需要高效的团队合作,护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本文详细阐述了护士在体外膜肺氧合团队中的职能、培训、资格认证等内容,同时概述了目前专科发展困境与挑战,以期为我国体外膜肺氧合专科护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0, 35(16):111-1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16.111
摘要:分析国内外高校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现状,总结护理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经验,提出建设互联智慧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互联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室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等举措,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