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34(22):1-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01
摘要:目的 将盆底重建术后疼痛管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管理的认知及重视 度。方法 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行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疼痛管理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和质量评价,总结生成14条最佳证据,结 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制定12条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前后分别以30例患者及20名护理人员为对象,开展分阶 段质量审查和效果评价。结果 与基线审查结果相比,证据应用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对镇痛管理的满意程度、患者镇痛行为的自 主性、患者疼痛知识掌握程度、护士疼痛知识掌握程度显著提升(P<0.05,P<0.01);证据应用后,医护人员为患者共同制定个性 化疼痛管理方案的比率由53.3%升至100%、药物+非药物联合镇痛模式的应用率由10.0%升至53.3%(均P<0.01)。结论 盆 底重建术后患者疼痛管理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可规范护士的临床行为,促进护理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从而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程度,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正向体验和自我效能。
2019, 34(22):6-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06
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市助产士及产科护士的产科护理岗位工作内容现状,为进一步开展高层次助产士人才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助产士及产科护士岗位内容调查表,对上海市503名助产士或产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各岗位“经常做”比例最高的条目分 别为:产科门诊“于产检时评估孕妇心率、血压及体质量变化有无异常”(71.7%);产房“评估宫口扩张情况”(96.3%);产后病房 “进行会阴伤口护理”(93.4%)。各岗位得分均值最高的岗位内容分别为:产科门诊“参与妊娠期疑难重症产妇的多学科会诊”;产 房“修补4度会阴/阴道裂伤”;产后病房“为发生产后精神、心理疾患的产妇和家庭提供心理干预及转诊”。结论 产科岗位内容具 有阶梯性特点,执行频率高的岗位内容为普适性产科护理实践,执行难度大的岗位内容医护职责划分不明确。应以产科高级护理 实践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遵循产科岗位内容的阶梯性特点,培养高层次助产人才。
2019, 34(22):10-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10
摘要:目的 了解国际哺乳顾问(IBCLC)在医院开展早期母乳喂养支持工作的体验,为完善早期母乳喂养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 15名国际哺乳顾问进行深度访谈,运用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责任感、使命感、获得感、自豪感、满足感、 挑战感六大主题。结论 国际哺乳顾问的工作在收获肯定、获得成长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建议管理者清晰定位国际哺乳顾 问角色和工作职责,建立国际哺乳顾问院内早期母乳喂养支持工作机制,以促进母乳喂养良性发展。
2019, 34(22):13-1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13
摘要:目的 改善初产妇分娩体验与结局。方法 将单胎足月自然分娩的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助产士右 侧站立助产及母婴接触30min的常规法;干预组采取拆台、助产士对面站立助产及母婴接触90min的联合法。结果 两组新生儿 评分、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组新生儿觅食、含接及吸吮开始时间显著早于对照 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及产后2h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拆台式助产联合母婴接触法安全,可促进 新生儿早吸吮,减轻产妇会阴裂伤程度及产后出血量。
2019, 34(22):16-1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16
摘要:目的 探索睡眠质量对产后疲乏程度的影响。方法 以方便抽样法抽取8所医院产妇265例,采用疲乏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 指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产妇睡眠质量评分6.46±2.51;34.72%睡眠质量好,65.28%睡眠质量差。睡眠质量好者产后疲乏得 分显著低于睡眠质量差者(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是影响产后疲乏程度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 睡眠质 量不佳是影响产后疲乏的重要因素。应关注产妇睡眠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睡眠状况,以减轻产后疲乏。
2019, 34(22):20-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20
摘要:目的 探讨最佳证据在急诊成人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相 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和质量评价,总结生成22条推荐意见,通过基线调查了解相关障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进行证据的 临床转化。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急诊成人严重创伤患者入室后不同时间体温、寒战评分、寒冷不适评分显著优于循证实践前 (P<0.05,P<0.01)。急诊护理人员对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相关知识得分由(68.75±8.68)分上升至(90.72±5.52)分。结论 通过循证护理实践,以科学的方法规范了护理人员对急诊成人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行为,降低了患者低体温、寒战、寒冷不适 感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2019, 34(22):25-2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25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与低血糖恐惧现状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文版低血糖恐惧调查-忧虑量表、社 会支持评定量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测评量表对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 依从性总分(58.95±13.32)分,低血糖恐惧总分中位数为9分;社会支持总分(37.16±9.01)分。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依从 性与低血糖恐惧呈负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族史、是否参加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并发症数量、社会支 持水平和低血糖恐惧是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体变异度的27.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 恐惧程度越严重,患者的饮食行为依从性越差。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降低低血糖恐惧,提高饮食行为依从性。
2019, 34(22):29-3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29
摘要:目的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比较分析中国现有临床护理方案与美国护理措施分类中相关护理方案。方法 采用描述性 研究法,经文献回顾和临床跟踪观察明确国内现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内容,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措施和护理活动 类目;在护理措施分类中初筛并经2轮专家咨询确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活动类目。将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护理方案与美国护理措施分类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方案进行比照。结果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活 动与护理措施分类完全匹配、部分匹配、无法匹配的条数分别占27.78%、33.33%、38.89%和25.40%、58.73%、15.87%。结论 护理措施分类术语统一、护理措施和活动分明,但其专科性和在中国的适用性欠缺,国内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化、实用性强、符合患 者个体化病情的护理措施系统。
2019, 34(22):33-3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33
摘要:目的 了解早产儿食物转换期喂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喂养情况问卷对268例纠正月龄12~18 个月的早产儿(其 中 高 危 儿 60 例,中 危 儿 55 例,低 危 儿 153 例)及 117 例 足 月 儿 进 行 调 查。结 果 早 产 儿 纯 母 乳 喂 养 率 为 35.07%,显著低于足月儿的56.41%(P<0.01)。母乳喂养早产儿中仅9.13%添加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首次引入辅食平均月龄 为(4.87±1.39)月,显著早于足月儿的(5.85±1.10)月(P<0.01);早产儿引入动物性食物平均月龄为(7.88±2.66)月,为不同 食物中最晚。77.24%的早产儿在引入泥糊状食物后又转为流质食物,24.63%晚于纠正9月龄引入颗粒状食物,36.94%晚于纠 正12月龄引入条块状食物。结论 早产儿纯母乳喂养及母乳强化剂使用比例低。首次引入辅食平均月龄早于足月儿,但动物性 食物引入时间晚。辅食性状的引入和转换不合理。应采取母乳喂养现场指导、以模型或实操指导食物转换等多种方式实现早产 儿的科学喂养。
2019, 34(22):37-4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37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参与式护理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16例常 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依据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0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观察组实施家庭 参与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前灌肠天数和平均灌肠时间、术中肠道清洁度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 术前灌肠天数和平均灌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肠道清洁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 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将家庭参与式护理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肠道准备中,能有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术 前肠道准备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2019, 34(22):40-41+4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40
摘要:目的 探讨居家糖尿病足患者的核心护理结局,为改善糖尿病足护理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对应于居家糖尿病足患者常 见护理问题的护理结局框架。采用专家函询法就居家糖尿病足患者的核心护理结局进行2轮函询论证。结果2轮专家咨询回收 率分别为96.67%、96.55%。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65、0.885,Kendall'sW 协调系数分别为0.218、0.411。确立10个核心护 理结局:下肢皮肤完整性、感染严重程度、周围神经状态、疼痛程度、下肢组织灌注、血糖水平、预防跌到行为、糖尿病自我管理、家 庭参与专业护理、生活质量。结论 确立的居家糖尿病足患者核心护理结局有助于对居家糖尿病足患者的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提 高护理质量。
2019, 34(22):42-4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42
摘要:目的 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提高术前物品准备准确率和效率。方法 运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在信息系统中增加 物品准备模块,将各术式器械准备项目及各教授组的特殊器械、耗材分类输入电子信息系统,实现资料共享。比较启用信息系统 前后各116例手术的物品准备准确率、准备时间、巡回护士出室取物次数、耗材回退件数及漏收费发生率、医护满意度。结果 启 用信息系统后物品准备准确率及医护满意度显著高于启用前,物品准备时间、巡回护士出室取物次数、耗材回退件数、漏收费发生 率显著低于启用前(均P<0.01)。结论 利用信息化系统动态管理术前物品,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手术室高效运 转提供了良好保障。
2019, 34(22):45-4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45
摘要: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无菌物品包装材料的灭菌效果,并对其使用成本进行初步分析,为合理选择无菌物品包装材料提供依 据。方法 将棉布、无纺布和新型纺织品包装材料分别包装标准化配置的剖腹手术器械包各5包(共15包),采用同一个高压蒸汽 灭菌器灭菌,重复30个循环。比较三种包装材料灭菌效果、湿包发生率,比较棉布和新型纺织品的洗涤情况,并分析三种包装材 料的性能参数和洗涤成本。结果 棉布、无纺布和新型纺织品包装材料灭菌合格率均为100%,湿包率分别为:3.33%、1.33%、 0.67%。无纺布用后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棉布和新型纺织品采用定洗衣机、定洗涤参数、定装载容积的洗涤方式,重复5次操 作,平均每次可洗涤棉布266张,新型纺织品453张。结论 上述三种灭菌包装材料灭菌均合格。棉布阻菌效果较弱,易湿包;无 纺布阻菌性能好、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纺织品包装材料阻菌效果好,洗涤、烘干等综合成本相对较低。
2019, 34(22):47-4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47
摘要:目的 探讨一次性消毒帽在正压接头消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急诊重症病房行正压留置针输液的患者80例随机分 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消毒帽对静脉留置针正压接头进行消毒,对照组采用一次性乙醇棉片进行留置针 正压接头消毒。分别在消毒前、消毒后1min、消毒后4h、下次输液前采样,比较两组留置针接头细菌菌落数、操作时间。结果 消 毒后4h、下次输液前,观察组细菌菌落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一次 性消毒帽对留置针接头能达到快速消毒效果,能持续保护留置针接头、降低正压接头处的细菌菌落数,且其使用简单方便,可节约 护士的操作时间。
2019, 34(22):50-5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50
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ICU 医护人员器官捐献知识及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ICU 医护人员器官捐献知识 及态度问卷,便利抽取贵州省926名ICU 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U 医护人员器官捐献知识得分率51.66%,态度得分 率73.17%。影响器官捐献知识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家庭居住地、性别、政治面貌、年龄、工作年限及职业,器官捐献态度主要的影 响因素是家庭居住地、学历及性别(P<0.05,P<0.01);器官捐献知识与态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贵州省ICU 医护人员 器官捐献态度积极,但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其知识及态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教育及学习,从而有 效提高我国器官捐献率。
2019, 34(22):54-5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54
摘要:目的 探讨内分泌科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中断事件和安全给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工 作日内给药高峰时段9:00~12:00的10名白班临床护士给药执行环节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并分析每小时段发生频率与来 源、主体角色与时间分布、类型及结局等。结果 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为8.83次/h,11:00~12:00发生频率最高,为 13.20次/h。主要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62.3%)、护士同事(20.0%)和环境(12.8%)。主体角色主要为预期接收型(73.2%)和 物资中断型(12.8%)。类型以侵扰型(52.1%)和分心型(41.5%)为主;结局以消极型为主(98.1%)。结论 内分泌科给药执行护 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高。重点管控中断事件的主要时段、主要来源、主要主体角色分布等要素,以及分时段区别管理中断事件,对 护理安全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2019, 34(22):57-6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57
摘要:目的 调查护士安全感、评价恐惧及情绪表达冲突现状,探讨安全感在护士评价恐惧与情绪表达冲突中的中介作用,为护士 有效应对情绪表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安全感量表、正面评价恐惧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及情绪表达冲突问卷对161名护士进行 调查。结果 护士的安全感总分(53.84±12.44)分;正面评价恐惧总分(31.78±15.27)分、负面评价恐惧总分(24.89±7.48)分; 情绪表达冲突总分(96.26±23.20)分。安全感在正面评价恐惧与情绪表达冲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负面评价恐惧与情绪表 达冲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护士的安全感、情绪表达冲突处于中等水平,存在着对正面评价及负面评价的恐惧。安全感 在护士评价恐惧与情绪表达冲突中起到中介作用。可通过提升安全感及正确对待负面评价,以降低评价恐惧对情绪表达冲突的 影响。
2019, 34(22):61-6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61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与职业认同现状及其相关性,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与护士职业认同评价量表,对35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科研能 力及科研实践能力、专业与发现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3个维度得分率分别为37.50%、25.00%、50.00%、50.00%,职业认同 评价量表总均分为5.52分。护理科研能力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P<0.01)。结论 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其科研能力尚 待加强,科研能力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管理者应注重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其职业认同。
2019, 34(22):64-6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64
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临床实践的血液净化护理信息系统,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临床实践构建血液净化护理信息系统架 构,在构架的支持下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为依据,建立闭式工作流程链,与机器及医院各系统对接,并将信息系统应用于临 床。比较应用该信息系统前后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符合率、护理人员完成核定患者治疗和记录工时及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 满意度。结果 血液净化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后,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符合率及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应用前, 且护理人员完成5例核定患者的上机治疗及记录耗时显著短于应用前(均 P<0.01)。结论 构建并应用基于临床实践的血液净 化护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血液净化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019, 34(22):67-6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67
摘要:目的 探究ICU 护士对脑死亡患者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与实践。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选取210名ICU 护士为研究对象,调 查其器官捐献知识、态度及实践现状。结果ICU 护士捐献知识得分为(8.29±1.55)分,捐献态度为(3.62±1.05)分。献血经历、 护理过脑死亡患者,捐献知识和年龄是器官捐献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只有18.10%的ICU 护士劝导过脑死亡患 者家属进行器官捐献。结论ICU 护士对脑死亡患者器官捐献认知呈中上水平,态度不太乐观,实践缺乏。应对ICU 护士进行器 官捐献知识培训,促进其态度及实践行为的改变。
2019, 34(22):70-7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70
摘要:目的 对护士实施乳腺癌专病专护培训,提高乳腺癌专科护理能力。方法 将乳腺癌放化疗科64名护士按病区分为对照组 30人和观察组34人。对照组按医院常规培训内容进行培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乳腺癌专病专护培训,包括专科理 论、专科操作及专科实践3个部分。结果 培训2年后,观察组护士专科理论、专业英语、专科操作及专科实践考核得分显著高于 对照组,护士自评核心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乳腺癌专病专户培训的实施,提高了乳腺癌专科护 士的专科护理水平和核心能力。
2019, 34(22):73-7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73
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药师参与的微信版每周一课对骨科护士用药知识和态度的干预效果,探索适合临床护士的新型临床教学模 式。方法 将96名骨科护士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骨科常用药物的教学培训;观 察组按照临床药师参与的微信版每周一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培训。培训结束后分别考核两组护士的理论知识、综合技能成绩,用 药态度及对各自教学方法的反馈评估。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理论知识、综合技能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用药态度中2个条目及对 教学模式的评价中4个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的微信版每周一课能够激发护士学习兴 趣,提高护士用药知识,改善其用药态度。
2019, 34(22):76-7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76
摘要:目的 探讨叙事护理对改善ICU 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效果。方法 将80名ICU 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 统的心理辅导方式;干预组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叙事护理员,综合运用外化、解构、改写、外部见证人和治疗文件5个核心技术进行 一对一的叙事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ICU 护士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 SCL-90总分以及各症 状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叙事护理可有效改善ICU 护士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019, 34(22):80-8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80
摘要: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自杀意念发生发展的心路历程和内心需求,为临床医护人员预防住院患者自杀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例有自杀意念的住院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资料选用 C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 癌症患者的心理体验可以分为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两个方面。危险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生存质量低下或疾病预后不良)、心 理因素(孤独感、累赘感、愤怒、自责、生命无意义感)、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和经济压力)。保护性因素包括对死亡的害怕、对家 庭的责任感、亲友支持和心理弹性。结论 癌症患者自杀的预防和干预,不仅要注重降低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也要发掘患者的保 护性因素,从而降低甚至打消患者自杀的念头。
2019, 34(22):84-8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84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穿衣训练器在脑卒中手指精细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脑卒中手指精细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 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室内康复训练方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等);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使用自制穿衣技能训练器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手功能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手指部分、协调能力 与速度)、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改良 Barthel指数和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手指部分、协调能力与 速度)、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得分、改良 Barthel指数能力评分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1)。结论 使用穿衣技能训练器 的脑卒中患者能够改善手指精细运动功能与协调能力,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2019, 34(22):88-9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88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医联体模式下的社区哮喘护士培训在基层儿童哮喘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在医联体模式下从14家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挑选符合哮喘护士岗位职责的基层护士,由儿童专科医院哮喘团队设计培训方案,对社区护士进行系统的哮喘相关知识 和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后的社区护士对280例哮喘患儿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随访6个月,观察其6个月内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 与医疗支出情况。结果 干预6个月后哮喘患儿儿童哮喘测试问卷评分及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每月医疗支出显著降低(均 P< 0.05)。结论 基于医联体模式下的社区哮喘护士培训能将国家级儿童专科医院的优质服务下沉到基层,帮助社区护士有效管理 哮喘患儿,改善患儿控制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9, 34(22):92-9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92
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医院-社区-家庭管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出院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0例住院抑郁症患 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出院后随访,观察组采用基于网络 APP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的 管理模式。分别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的服药信念和服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 点感知到的服药必要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及服药顾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 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的管理模式可以为 抑郁症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延续治疗护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服药信念,提高服药依从性。
2019, 34(22):95-9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95
摘要:总结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护士多点执业注册与管理政策、执业方式、独立执业权限 ,对我国护士多点执业政策与现状进行 分析。提出明确护士多点执业独立权限、优化执业注册与管理制度、明确多点执业报酬与时间等建议。
2019, 34(22):99-100+10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099
摘要:目的 介绍美国高校的口腔卫生士课程体系,为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我国口腔卫生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美国口腔专 业大学排名选取8个地区的8所高校,运用文献研究法、网络资源调查法收集这些院校课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所高校 口腔卫生专业课程总门数30~66门,必修课3~16门,总学分74~129学分,学习时长在15个月至4年。结论 8所高校课程体 系的设置在课程门数及总时长、课程类型及学时分配和各类型课程的构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国情构建适合我国口腔 卫生士发展的在校教育课程,完善口腔卫生专业课程类型,拓宽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领域;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加强口腔卫生士实 践能力的培养。
2019, 34(22):101-10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101
摘要:对失能老年人运动干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运动类型、运动频率和时间、运动随访时间和依从性以及运动干预效果。提 出运动干预对失能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针对失能老年人的运动干预研究,探索最佳运动干预方案。
2019, 34(22):105-10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105
摘要:阐述老年人住院相关功能下降的内涵及危险因素,总结住院老年人功能下降风险筛查工具,包括住院风险概况评估、老年人 风险筛查评估、老年人风险筛查,住院患者评估、医院自理能力下降风险评估、复杂照护需求预测工具,干预主要包括个体层面的 活动/运动单因素干预以及系统层面的多因素照顾模式。
2019, 34(22):110-1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22.110
摘要:综述了8种灵性需求测评工具的内容、信效度及评估对象等。提出灵性需求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目前研究对象 主要集中在肿瘤、临终及慢性病患者。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发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灵性需求量表。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