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9(5):1-5+2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01
摘要:目的 构建围生期抑郁信息化管理方案并应用于临床,降低孕产妇围生期抑郁的发生。方法 将375例孕产妇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85例与干预组1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干预组汇总围生期抑郁管理的最佳证据,构建围生期抑郁管理方案,开发围生期抑郁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孕产妇进行干预。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抑郁评分、抑郁管理知信行评分及分娩结局。结果 对照组157例、干预组155例完成研究。干预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郁管理知识及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自然分娩及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围生期抑郁信息化管理方案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孕产妇围生期抑郁水平,从而改善分娩结局。
2024, 39(5):6-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06
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5G网络的复合型糖尿病AI管理平台,观察在糖尿病患者管理及基层医护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3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糖尿病院外管理,观察组基于5G网络的复合型糖尿病AI管理平台实施院外管理,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观察患者血糖控制相关指标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另在基层医院内选取护理人员60名,通过平台进行培训。比较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基层护士综合能力评分。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项目开展6个月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及护理团队建设评分显著高于开展前(均P<0.05)。结论 基于5G网络的数字医疗平台的应用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且促进基层护士的能力提升,有利于区域内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024, 39(5):10-1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10
摘要:目的 研发基于知识和数据可视化的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管理程序,并评价其可用性。方法 组建多学科研发团队,采用专家工作组法构建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可视化评估管理程序研发框架,基于敏捷软件开发原则研发可视化评估管理程序,选取13例乳腺癌患者基于眼动追踪技术进行可用性评价。结果 基于研发框架研发了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可视化评估管理程序,基于眼动追踪技术发现可用性问题5项并进行了程序优化,系统可用性量表平均得分为(76.35±13.17)分。结论 研发的乳腺癌化疗患者不良反应可视化评估及管理程序可用性良好,适用于乳腺癌患者不良反应的评估及管理。
2024, 39(5):14-1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14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BOPPPS模型的5G+智慧课堂在胸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胸外科实习的90名本科护生按照实习时间分为对照组43名,试验组47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基于BOPPPS模型的5G+线上、线下、临床实践三位一体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生实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护生实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BOPPPS模型的5G+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提高护生实习成绩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临床教学效果。
2024, 39(5):18-2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18
摘要: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在伤口评估、敷料制备、伤口愈合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伤口护理可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应制定统一的伤口图像采集标准、优化人工智能设计、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伤口护理。
2024, 39(5):22-2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22
摘要:目的 描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症状群的构成,并运用网络分析探索群内症状之间的关系,为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原则选取2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清单对患者进行调查。症状群的提取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以JASP软件绘制网络分析图及各症状中心指标图,分析群内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疲劳的发生率最高(64.7%),共提取5个症状群:疲劳相关症状群、体质量增加相关症状群、瘙痒-疼痛相关症状群、皮肤改变症状群、身体形象症状群。经过网络分析,对太阳光过敏在所有集群中的强度和紧密度最高,情绪改变的中介度最高。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症状群,各症状的影响强度不同。临床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症状,通过改善核心症状来改变群内与之相关的其他症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 39(5):28-3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28
摘要:目的 总结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完善治疗前的护理评估,重点落实预处理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以及植入综合征的护理,并将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治疗过程。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造血干细胞,外周血中检测到持续性CAR30转基因,其中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均为Ⅰ级,未观察到神经毒性。随访20.4(12.1,34.4)个月,患者均存活并保持其反应性。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高度活性,护理在治疗各阶段以及毒副反应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 39(5):31-3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31
摘要: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在尿路造口患者病耻感对生活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对298例尿路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尿路造口患者病耻感总分为(55.88±9.23)分,生活质量总分为(136.36±18.79)分。尿路造口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在病耻感与生活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9.83%。结论 尿路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低水平。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在尿路造口患者病耻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护理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尿路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2024, 39(5):35-37+4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35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情绪困扰、健康促进行为与应对方式间的相互作用,为提升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提供指导。方法 以240例住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糖尿病患者健康促进量表、情绪困扰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应对方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情绪困扰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促进行为评分为(87.50±8.52)分。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面对应对方式在患者情绪困扰和健康促进行为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07%。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亟待提高。面对应对方式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情绪困扰和健康促进行为的中介变量。医护人员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存在情绪困扰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水平,以促进健康促进行为水平的提升。
2024, 39(5):38-4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38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迷你中线导管置管方法。方法 将130例拟行迷你中线导管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法,导管留置于前臂浅静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迷你中线导管置管,导管留置于上臂静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对照组64例、观察组63例完成研究。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6.83%)显著高于对照组(85.94%);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下迷你中线导管置管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2024, 39(5):42-4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42
摘要:目的 分析2012-2021年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为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2-202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以注册护士数、注册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医护比、床护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等为指标,运用集聚度和秩和比法综合评价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结果 2012-2021年全国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医护比、床护比、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比等指标均呈现正增长趋势。2012-2019东部地区的卫生资源集聚度(HRAD)/人口集聚度(PAD)值均>1,2020-2021年<1;中部地区2012-2021年的HRAD/PAD值均<1;2012-2016年西部地区的HRAD/PAD值均<1,2017-2021年均>1。2021年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根据秩和比法分为低、偏低、中、高等4档。结论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内部结构有待优化;东、中、西部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整体处于较为合理的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部分省级行政区护理人力资源综合水平需均衡调配。
2024, 39(5):48-5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48
摘要:目的 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构建患者视角的预检分诊服务满意度理论框架,为评估和量化患者对预检分诊服务的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的方法,选择27例接受过预检分诊服务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采用NVIVO12.0软件辅助对原始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 析出患者期望、服务质量、信息供给、人本关怀、持续改进5个主范畴。结论 5个主范畴分别构成预检分诊服务满意度的主体因素、核心因素、关键因素、基本因素和保障因素。该理论框架可为改善预检分诊服务、评估患者满意度提供参考。
2024, 39(5):53-5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53
摘要:目的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深入了解PICU护士谵妄管理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为提高PICU谵妄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6名P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主题。结果 共获得3个主题及8个亚主题,包括行为态度(正性态度,负性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感知压力增加,团队的影响)及知觉行为控制(谵妄认知及应对技能不足,缺乏相关制度与流程,工作负荷过重,缺乏谵妄管理能力培训)。结论 PICU护士对谵妄管理总体持积极态度,但影响因素较多。应提高护理人员对谵妄的认知,加强相关培训力度,建立多学科团队合作机制,以提高PICU谵妄管理质量。
2024, 39(5):57-6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57
摘要:目的 探索护士职业妥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降低护士职业妥协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5所医院786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职业妥协量表、精神型领导量表、护士职业认同感评定量表和资质过剩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职业妥协得分为(40.15±6.04)分;职业妥协与精神型领导、职业认同呈负相关,与资质过剩感呈正相关(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月收入、精神型领导、职业认同及资质过剩感是护士职业妥协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职业妥协变异的50.4%。结论 护士职业妥协处于较高水平,影响因素较多。护理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帮助护士降低职业妥协水平,进一步促进护理队伍稳定和发展。
2024, 39(5):61-6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61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工作负荷的概念及内涵,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护理工作负荷的相关文献,采用经典概念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归纳出护理工作负荷概念的定义属性包括:完成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数量和强度,消耗相应的生理、认知和情绪。结论 护理工作负荷内涵复杂,受到患者、护士和环境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应全面梳理护理工作,明确护理工作负荷的内涵;加强护理人才培养,优化护理工作环境,以减少不良因素对护理工作负荷的负性影响;构建科学测量工具,指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2024, 39(5):66-6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66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与安宁疗护行为现况,探讨安宁疗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临终关怀态度调查量表和安宁疗护行为测量量表对425名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临床医护人员安宁疗护行为得分为(48.00±10.14)分,显著低于安宁疗护机构医护人员(P<0.05);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为(103.72±10.70)分。临终关怀态度与安宁疗护行为呈正相关(P<0.05)。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已婚以及接受过临终关怀教育的医护人员安宁疗护行为水平较高;临终关怀态度中以患者及其家属为中心的照顾意识维度能独立解释安宁疗护行为总变异的11.6%。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态度总体偏正向,安宁疗护行为有待进一步提升,临终关怀态度对安宁疗护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应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安宁疗护行为能力。
2024, 39(5):70-7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70
摘要:通过比较我国与澳大利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在办学规模、师资情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与评估、毕业要求方面的现状,提出了立足我国实际的教学改革建议,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健康中国建设所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2024, 39(5):74-7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74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研究生的三维品格优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培训策略提高其品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70名护理研究生为对象,采用三维品格优势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研究生品格优势得分为(3.58 ±0.47)分,亲和力维度得分为(4.15±0.50)分,求知欲维度为(3.27±0.62)分,自控力维度为(3.33±0.64)分,显著高于一般护士群体(均P<0.05)。学历、工作经历和性别是护理研究生三维品格优势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护理研究生的三维品格优势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求知欲和自控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应重视护理研究生三维品格优势的培养。
2024, 39(5):78-8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78
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工作场所欺凌不同维度及不同类别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为构建针对性干预方案降低自杀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山东省4所三甲医院中选取3 02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负性行为问卷-修订版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评估护士的工作场所欺凌情况及自杀风险。结果 护士工作场所欺凌总分为(31.17±14.48)分,自杀总分为(4.16±2.22)分。工作场所欺凌总分及组织不公维度与自杀风险呈正相关(均P<0.05)。共识别出工作场所欺凌的5个类别,即低欺凌组(52.25%)、中欺凌组(9.35%)、高欺凌组(17.02%)、超负荷组(10.67%)和不匹配组(10.71%)。与低欺凌组相比,中欺凌组(OR=6.096)、高欺凌组(OR=5.832)、超负荷组(OR=3.668)和不匹配组(OR=3.391)护士自杀的风险更大。结论 护士遭受的工作场所欺凌存在不同类别,且与自杀风险关系密切,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场所欺凌。
2024, 39(5):83-8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83
摘要:目的 深入探究老年共病患者心理危机表露的阻碍和促进因素,为促进老年患者面临心理危机时的自我表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访谈14例老年共病患者。结果 阻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内向/隐忍型性格、担心给家人带来困扰、对生命状态的负性心理)和动机因素(消极反馈、认知缺乏、时间弱化),促进因素包括感知表露后益处、良好的支持系统、个人表达意愿强。结论 老年共病患者心理危机表露存在阻碍和促进因素,应通过让患者感知表露后益处、给予良好的支持系统、丰富多种表露途径、加强患者对心理危机的认知等措施来促进老年共病患者主动表露其心理危机。
2024, 39(5):87-9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87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反馈式教育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院患者短期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社会认知理论指导下设计基于反馈式教育的康复方案并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前及出院4周的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康复锻炼依从性、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出院后第4周,观察组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康复锻炼依从性,膝关节评分,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角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反馈式教育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2024, 39(5):92-95+11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92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锻炼意向对锻炼行为的作用机制,为促进患者的锻炼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以一般资料调查量表、锻炼意向量表、锻炼计划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对29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锻炼意向得分为(14.41±3.48)分,锻炼自我效能(41.68±10.95)分,锻炼计划(30.85±7.51)分,锻炼行为总代谢当量为1 108(596,1 470)MET-min/周。锻炼意向对锻炼行为有正向影响,锻炼计划在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19%,锻炼自我效能调节了锻炼意向对锻炼计划的作用路径(β=0.124,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锻炼行为有待提高,锻炼意向不仅能直接预测锻炼行为,还能通过锻炼计划间接影响锻炼行为,锻炼自我效能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可通过积极心理干预,激发脑卒中患者的锻炼意愿,提高锻炼自我效能,帮助患者制定完善的个性化锻炼计划,促进锻炼行为的产生和维持。
2024, 39(5):96-10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096
摘要:目的 检索并总结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盆底康复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国内外有关指南网站和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文献,对所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汇总、分级并归纳主题。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临床决策5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8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提炼出11个方面、共55条最佳证据主题。结论 总结的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切实可行,医护人员可在多学科合作和循证基础上为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提供标准化的结直肠癌术后盆底康复的管理与护理。
2024, 39(5):102-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102
摘要:目的 探究社区老年人数字健康技术焦虑差异性及影响因素,为拟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阶段多层抽样选取青岛市320名社区老年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技术焦虑量表、积极老龄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数字健康技术焦虑的潜在类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人数字健康技术焦虑各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社区老年人的数字健康技术焦虑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定义为低技术焦虑型(45.31%)、技术害怕型(33.13%)、技术紧张型(21.56%)。年龄、月收入、户籍、互联网使用情况、对互联网医院等数字健康技术使用意愿、积极老龄化水平是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社区老年人数字健康技术焦虑具有不同的潜在类别,医护人员应根据各类别特征实施针对性干预,改善社区老年人技术焦虑水平。
2024, 39(5):107-11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107
摘要:目的 评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护理类期刊中发表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分析我国护理领域混合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混合方法报告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期刊官网、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护理期刊中发表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检索时限为2018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采用混合方法研究报告标准的6个条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2篇文献符合5个条目,2篇文献符合4个条目,1篇文献符合3个条目,5篇文献符合2个条目,4篇文献符合1个条目。混合方法研究报告整体质量一般。结论 我国护理领域混合方法研究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建议参考混合方法研究报告标准提高报告规范性,同时加强混合方法研究的学习,提高混合方法研究的运用能力。
2024, 39(5):112-11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112
摘要:总结国内外老年认知症人群在居家、社区和机构长期照护模式的现状。居家照护模式包括认知症照顾者支持小组、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社区长期照护模式包括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共享住房安排;机构长期照护模式包括记忆门诊、认知障碍照护单元、日间照料中心及绿色照护农场等。提出应开展认知症信息化管理,培养更多认知症专业照护人才,提升我国认知症长期照护质量。
2024, 39(5):116-12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116
摘要:阐述了道德伤害的概念发展、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对护士的影响及三级预防。提出应研制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伤害量表,重视组织支持,制定三级预防措施,以促进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稳定护理队伍。
2024, 39(5):121-12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121
摘要:阐述了重症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管理措施。除一般危险因素外,危重疾病本身也是失禁性皮炎发展的风险因素。重症患者失禁性皮炎的预防管理主要包括基于信息化平台构建失禁性皮炎预防管理系统,基于循证制定预防管理干预措施,以及借助新型敷料与药物实现多元化皮肤干预。提出重症患者失禁性皮炎的预防管理较为复杂,需要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深入探索。
2024, 39(5):125-1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4.05.125
摘要:目的 比较国内外用于癌症患儿的多症状测评工具,为癌症患儿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用于测评癌症患儿多症状评估的工具,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2年9月。提取各工具的条目数、信效度、评分方法、适用对象等信息,对纳入工具进行描述。结果 最终纳入9个持续性评估工具,共28篇全文文献,其中9篇关于评估工具的开发、19篇关于评估工具的运用。结论 目前癌症患儿的多症状测评工具良莠不齐,有必要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多症状群测评工具,以保证动态追踪患儿的症状变化,拟订干预措施,促进癌症患儿的症状管理。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