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6(10):1-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01
摘要:目的 改善抑郁症患者疲乏症状。方法 选取94例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精神科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指导的干预,共8次。干预前后采用多维度疲劳量表、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疲乏、抑郁程度、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94例患者均完成研究。两组干预后疲乏、抑郁程度、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为基础的干预可显著降低抑郁症患者疲乏程度,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
2021, 36(10):6-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06
摘要:目的 探讨亲密加强疗法对育龄期女性乳腺癌患者生育忧虑的干预效果。 方法 将育龄期女性乳腺癌患者按入住病区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52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接受为期4周的亲密加强疗法。干预前后采用癌症后生育忧虑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育忧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 对育龄期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亲密加强疗法,可有效增进患者亲密关系满意度,降低生育忧虑水平。
2021, 36(10):10-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10
摘要:目的 探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90例,对其开展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其中治疗期6周、巩固期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产后3 d,采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效果评价;对全程参与治疗的14例孕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不同时间点孕妇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半结构式访谈资料提炼出3个主题:增强正性情感、提高应对能力;契合居家治疗的需求;网络治疗的不确定因素。结论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负性情绪,满足孕妇居家心理治疗的需求。但仍需针对阻碍因素不断优化方案,以增强干预效果。
2021, 36(10):14-16+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14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为产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产妇住院期间,收集其人口社会学资料和产科资料,产后42 d在产科门诊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平民版对其进行评估。结果 714例产妇完成调查,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9.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分娩、害怕分娩、剖宫产是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初产妇、害怕分娩产妇及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预防干预。
2021, 36(10):17-20+4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17
摘要: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以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事件影响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重庆市22所医院的571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急诊科护士事件影响量表总分0~88分,中位数28;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亚临床以上水平的护士占65.3%。事件影响量表总分与正念和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念是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是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水平较高;可通过提高正念水平、完善应对方式等,降低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水平。
2021, 36(10):21-2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21
摘要:目的 建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认知衰弱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848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衰弱表型量表进行评估;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认知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认知衰弱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率为11.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每晚睡眠时间≤6 h、有糖尿病史、心力衰竭、有高血压史、每周运动次数≤5次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认知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基于上述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C-index为0.835(95%CI 0.771~0.899),H-L偏差度检测χ2=9.145(P=0.103)。结论 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认知衰弱风险,可进一步开展外部验证研究。
2021, 36(10):26-2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26
摘要:目的 了解ICU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24h内低体温发生率及体温变化趋势,为优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加温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监护护理系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记录单回顾性收集2019年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ICU患者一般资料,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相关资料,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启动后0~h、4~h、8~h、12~24 h最低体温。结果 共纳入213例ICU患者的784例次数据。84例患者(39.4%)发生低体温(核心体温<36℃);低体温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病死率显著高于非低体温患者(均P<0.01)。122例次(15.6%)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运行过程出现低体温,其中运行4 h内体温下降显著(P<0.05),随后20h内体温无明显回升;低体温组机械通气率更高,治疗前体温更低(均P<0.01)。结论 ICU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低体温发生率较高,且24h内体温复温效果不理想,常规的保温/复温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
2021, 36(10):30-3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30
摘要:目的 评价音乐疗法对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7月12日公开发表的有关音乐疗法对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101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对照组相比,音乐干预能够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MD=1.58,95%CI(0.54,2.62),P<0.01]。亚组分析显示,干预疗程≥12周[MD=1.75,95%CI(0.61,2.90),P<0.01]、被动音乐干预[MD=2.27,95%CI(0.45,4.09),P<0.05]、主动+被动音乐干预[MD=2.32,95%CI(0.02,4.63),P<0.05]、团体干预[MD=1.65,95%CI(0.39,2.92),P<0.05]、干预频率≥2次/周[MD=1.50,95%CI(0.29,2.70,P<0.05]、干预总时长≥30 h[MD=1.66,95% CI(0.21,3.10),P<0.05]对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较为显著。结论 音乐疗法对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有显著效果,建议使用音乐干预时,采用团体干预形式,以被动音乐干预为主,每周至少2次,总干预时间至少30 h。因纳入文献样本量及质量限制,本结论还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2021, 36(10):35-3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35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收集326例神经外科全麻择期手术成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术后24 h是否发生恶心呕吐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高危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28.2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上消化道疾病史、既往术后恶心呕吐史、术中输血、开颅手术为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的预测因子;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灵敏度0.750,特异度0.577,最大约登指数0.327,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势比χ2=8.343,P=0.303。结论 预测模型对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可根据模型计算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概率,进行针对性干预。
2021, 36(10):38-4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38
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肺移植家庭照顾者在照护过程中的真实负担体验及需求,为提高肺移植家庭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照护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1名肺移植受者的家庭照顾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最终提炼4个主题:照顾者的负担体验;肺移植术后疾病管理需求;照顾者心理疏导的需求;照顾者多元化支持的需求。结论 肺移植家庭照顾者的负担重,需求明显,医护人员应强化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加强社会支持,以减轻照顾者身心负担。
2021, 36(10):42-4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42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治疗干预计划(TIP)降低ICU患者身体约束率的效果。方法 将276例ICU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8例,分别进行常规约束护理和采用改良TIP量表(在原量表的基础上,界定肌力,量化意识状态和定向力评估,完善二、三级标准中的条目)评估并实施约束护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身体约束率、约束时间、非计划拔管和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采用改良TIP量表指导身体约束使用,可降低ICU患者身体约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2021, 36(10):45-4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45
摘要:总结胸科医院麻醉护理工作经验,包括麻醉评估中心、麻醉诱导室建立与管理,手术麻醉配合,麻醉复苏室工作,麻醉仪器设备维护与管理,麻醉药品与耗材管理,麻醉教学与科研等方面,为促进胸科麻醉护理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2021, 36(10):47-4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47
摘要:对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全麻下行后路脊柱矫形术,患儿手术成功,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麻醉护理配合经验:术前充分的病情和气道评估,做好困难气道物品准备及气管插管护理配合,手术体位摆放、术中体温保护及唤醒试验的护理配合,以及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护理。
2021, 36(10):49-5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49
摘要:目的 构建住院晚期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风险矩阵,量化评估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指数,为住院晚期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风险矩阵理论,通过文献研究、Delphi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法构建住院晚期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风险矩阵。结果 建立住院晚期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矩阵,其中极高危风险因素12个,高危风险因素19个,中危风险因素15个,无低危风险因素。总体风险指数为9.87±1.27,其中患者维度为10.43±5.88,护理者维度为11.34±1.18,护理技术及设备维度为9.93±1.39,管理制度维度为5.58±2.12,护理环境维度为7.76±0.95。结论 风险矩阵能直观、科学地反映住院晚期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的水平。
2021, 36(10):53-5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53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关键指标监测的急诊预检分诊双闭环管理的效果。方法 2019年1~6月对急诊患者实施常规预检分诊管理;2019年7~12月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活动与监管双闭环管理,包括动态评估、规范处理、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关键指标监测。结果 2个时间段分别收集4 550例、4 670例患者资料。实施双闭环管理后,初次分诊准确率、目标响应时间达标率及急诊分诊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管理,候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P<0.05,P<0.01);双闭环管理后分诊信息采集完整、二次分诊落实、二次分诊准确度3项关键指标落实率逐步提升。结论 双闭环管理联合关键指标监测,可有效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与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保障急诊患者安全。
2021, 36(10):57-6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57
摘要:目的 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质量评价和监测提供工具。方法 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为理论框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方法收集评价证据,由小组讨论筛选指标,初步拟订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立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2项三级指标;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85%与96.43%,权威系数分别为0.863与0.869,协调系数分别为0.099~0.163,0.096~0.135。结论 构建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过程严谨,具有可靠性,权重分配合理,可用于临床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质量评估。
2021, 36(10):62-6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62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现状,为有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量表对荆州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997名在岗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总分(97.11±23.74)分,组织管理维度得分率(71.30%)高于暴力事件处理(70.49%)、暴力预防(66.61%)。不同年龄、工作年限、科室、医院级别、暴力事件经历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处于中等水平,需注重暴力防范与处理,为护士创造安全的执业环境。
2021, 36(10):65-66+7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65
摘要:目的 对儿童外周静脉疑难穿刺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组建平台建设团队,成立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疑难会诊小组,设计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疑难会诊平台,即在原有京颐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上报事件管理模块中设置儿童护理会诊,会诊科室通过信息系统提出会诊申请,以儿科门诊护士为主导的会诊小组完成会诊并实施相关诊疗措施。统计会诊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会诊满意度等。结果 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共完成外周静脉疑难穿刺会诊505例,会诊穿刺成功率为100%,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8.91%;平均会诊时间为8.93 min;患儿家属对会诊满意度达97.90%。结论 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疑难会诊平台能满足临床科室会诊需求,使会诊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全院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的同质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儿童疑难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2021, 36(10):67-7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67
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方法。方法 将2017级50名三年制专科护理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2年学校学习+1年医院实习”传统教学模式;将2018级50名三年制专科护理学生设为干预组,构建含学徒岗位核心课(岗位能力相关课程)的“双元育人”课程体系,实施“1.5年学校学习+1.5年医院学习和实习”的两阶段模块化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结果 干预组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能力相关课程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课程体系教学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基于现代学徒制双元两阶段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获得学生的肯定。
2021, 36(10):71-7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71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人文关怀教学方法。方法 选取120名实习护生为对象,从带教老师的人文培训、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关怀及人文关怀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为期3周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结果 教学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住院患者对护生的人文关怀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教学前(均P<0.01)。结论 人文关怀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对护生的人文关怀满意度。
2021, 36(10):74-7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74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人文的认知以及人文教育需求,为研究生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人文认知及人文教育需求问卷,通过问卷星开展网络调查。结果 共138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问卷,其课程人文的态度得分为(16.51±2.44)分;36.9%对课程人文实施效果满意;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人文精神需求得分分别为4.25±0.51、4.60±0.46、4.71±0.40。结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人文教学模式认可度较高,但当前研究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有待加强。护理教育者应根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开展课程人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人文素养和人文执业能力。
2021, 36(10):77-8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77
摘要:目的 探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TPKCEE教学模式在社区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8级76名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学生,开展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TPKCEE模式的社区护理学教学。结果 学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79.09±6.84)分,75人(98.68%)及格;学生对社区护理学课程评价(106.47±9.05)分;教学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教学前(P<0.01)。结论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社区护理学TPKCEE模式教学,有助于提高社区护理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获得学生的认可。
2021, 36(10):80-8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80
摘要:目的 探讨社会化招生护士的培训方法。方法 对2014年招生的社会化护士200人实施为期3年的三阶段规范化培训。结果 一、二、三阶段考核合格率分别为82.0%、87.0%、93.0%;按时领取培训合格证书率100%;1人升学,2人入伍,197人就业,就业率98.5%。3个阶段核心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阶段培训注重由浅入深、由基础向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了社会化招生护士的核心能力和就业率。
2021, 36(10):83-84+8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83
摘要:目的 探讨跨专业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抽取2017级学生按照班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名护理专业学生,在护理综合实训中实施高仿真模拟教学;实验组25名护理专业学生和21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组成医护合作班,实施跨专业高仿真模拟教学。结果 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训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教学评价的认可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跨专业高仿真模拟教学能够提高护理综合实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021, 36(10):85-8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85
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概念验证健康教育在痛风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3月收治患者设为对照组(n=82),4~6月收治患者设为干预组(n=81)。对照组给予痛风常规护理、健康指导及电话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士主导的概念验证健康教育,包括院内强化及院外维持阶段。结果 干预组降尿酸药物使用率、服药依从性、血尿酸达标率、血尿酸浓度、痛风发作频次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的躯体健康分量表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护士主导的概念验证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血尿酸水平,降低痛风发作频次并提高生活质量。
2021, 36(10):89-90+9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89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提高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辽宁省朝阳市3个县区615名农村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疏离感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三者的关系,并应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农村空巢老人疏离感得分55.39±4.87,心理韧性得分76.39±4.52,主观幸福感得分29.83±1.38;疏离感与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均P<0.01);心理韧性在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28%。结论 农村空巢老人的疏离感和心理韧性是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提高心理韧性可降低疏离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1, 36(10):91-9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91
摘要:目的 提高农村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康复效果。方法 将116例农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干预组57例。出院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予出院康复指导、电话随访;干预组构建延续康复护理管理系统,建立市-镇-村三级康复随访体系,采用脑卒中延伸服务App开展延续康复护理、村医现场随访。干预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对照组53例,干预组52例完成研究。干预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32.08%),独立生活能力和手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延续康复护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可提高农村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021, 36(10):95-9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95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脐部护理方式对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与脐带脱落时间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脐部护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国/美国临床注册中心,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9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独立筛查,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共90 320例新生儿。网状Meta分析显示,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率方面,4%氯己定消毒>涂搽母乳>自然干燥法>70%乙醇消毒。在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方面,涂搽母乳>自然干燥法>70%乙醇消毒>4%氯己定消毒。结论 4%氯己定消毒对降低脐炎发生率显示出一定优势,而在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方面,涂搽母乳成为最优选择的可能最大。尚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寻找安全有效的脐部护理方法,既能降低脐炎发生率又缩短脐带脱落时间。
2021, 36(10):99-10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99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远程护理相关文献,归纳目前的研究特征及热点,为进一步开展远程护理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索筛选2019年11月30日前的远程护理相关文献,提取高频主题词并采用聚类分析探讨研究热点主题。结果 共纳入930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929篇,书籍1本,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检索到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共3 697个,词频≥20次主题词22个,词频≥41次主题词7个;根据高频主题词得出该领域研究热点共4个:远程家庭照护中信息安全性管理研究、远程照护中患者满意度研究、电话及其他远程护理方法管理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远程护理的经济学研究。结论 远程护理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今后可以远程护理研究热点为切入点,完善、优化远程护理研究的内容与质量,促进我国远程护理开展。
2021, 36(10):102-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102
摘要:目的 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饮食与营养教育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饮食与营养教育提出循证问题,按照证据检索“6S”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证据,最后由专家对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结果 纳入14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4篇,专家意见3篇。提取与归纳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饮食与营养干预、干预效果评价3个方面24条证据。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饮食与营养教育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2021, 36(10):107-10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107
摘要:阐述婴儿生物养育的概念、实施步骤、与传统哺乳姿势的区别、对母婴的影响,以期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对生物养育的认知、促进生物养育提供参考。
2021, 36(10):109-1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109
摘要:系统检索常用中英文数据库,纳入网络疑病症相关文献123篇,采用Walker and Avant概念分析法,从概念的定义、属性、前因后果、测评工具等对网络疑病症进行分析。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