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5(2):1-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01
摘要:目的 引入目标管理理念对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规范化管理,降低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成立目标管理项目 组,对近3年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设定管理目标,建立护理风险评估预警平台并实施目标导向性监控,开展“护理安全月” 主题活动,实施分层系统培训,开展多元整合型督查等。结果 实施目标管理后(2018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58‰,低于目 标管理前;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落实率显著提升(均P
2020, 35(2):4-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04
摘要:目的 探索护士第二受害者支持现状及与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关系,为实施第二受害者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 法选取我国中西部3省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经历患者安全事件的执业护士2897人,采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问卷、第二受 害者经验及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第二受害者支持总分为30.91±6.75,各维度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机构支持2.57±0.68、 同事支持2.41±0.62、非工作相关支持2.29±0.92、上级支持2.25±0.71;第二受害者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患者安全文化 认知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均P< 0.01)。结论 护士作为患者安全事件的第二受害者得到的支持水平较低,并且与其对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有一定关系。医 院管理者应重视科室团队合作建设,鼓励不良事件上报,逐步构建基于同事-上级-机构的多层次、正式的组织支持体系,促进安 全文化建设。
2020, 35(2):9-1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09
摘要:目的 探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MX)在变革型领导与差错管理氛围间的中介作用,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唐山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877人,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变革型领导量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量 表和差错管理氛围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变革型领导总分为94.57±16.68,LMX 总分为56.02±11.67,差错管理氛围总分为 60.94±12.15。变革型领导与差错管理氛围、LMX呈正相关,LMX与差错管理氛围呈正相关(均 P<0.01);变革型领导对差错 管理氛围的间接效应成立,间接效应为0.134;变革型领导作用于差错管理氛围的效应有25.52%是通过 LMX 起作用。结论 变 革型领导能够增强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进而改善差错管理氛围。
2020, 35(2):12-1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12
摘要:目的 探讨危险预知训练在新护士岗前培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新护士入职时间,将2017年的48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 按常规进行岗前培训;2018年54名新护士作为实验组,在实施常规岗前培训基础上,在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培训课程中实 施危险预知训练。在岗前培训结束及临床工作3个月后,分别采取多站点考核和临床实践考核方法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实验组 临床实践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考核中存在的违反核心制度问题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工作1年内不良事件发 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危险预知训练作为对新入职护士的创新培训方法,能有效提升年轻护士护理安全风险意识,降低护理不 良事件的发生率。
2020, 35(2):15-1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15
摘要:阐述了色彩的作用,色彩标识在药物相关事件、管路滑脱、跌倒/坠床、压疮等护理不良事件预防中的应用现状。提出色彩 标识的应用对护理不良事件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但存在用色过多、缺乏标准化等问题;将色彩作为警示标识使用时,一定要同时 使用文字、形态等其他信息;色彩标识在护理不良事件预防中应探索循证证据支持,以制定科学配色方案;标准化色彩管理需要护 理人员不断实践与完善。
2020, 35(2):18-2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18
摘要:目的 构建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风险管理方案,为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上尿路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 法、专家小组讨论法、德尔菲法及百分权重法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确定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风险管理方案。结果 2轮 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是95.00%、84.21%,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7、0.88,一级指标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是0.351、 0.421(均P<0.05)。最终形成的管理方案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 风险方案的各条目函询意见趋于一致,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高,构建的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管理方案可规范神经源性膀胱上 尿路损害预防措施的落实。
2020, 35(2):22-2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22
摘要:目的 探讨尿控管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 对49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 合尿控管理,即根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制定饮水计划并落实、加强膀胱功能训练,于患者入科、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 出院后3个月4个时间点,动态评估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和慢性疾病病耻感。结果 患者4个时间点排尿方式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总分、失禁、储存和排空、泌尿系统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慢性疾病病耻感总分及外在病耻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020, 35(2):26-3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26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个案报告中的护理问题与三大护理术语分类系统呈现交集的现况及国内护士对护理诊断的认知,为建立我 国本土化护理术语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44份护理个案报告中的326条护理问题,分别按疾病、症状、功能、健康形态、风险5 类映射到国际北美护理诊断(NANDA-I)、奥马哈系统、临床照护分类系统(CCC),并对映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问题在三 大护理分类系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61)。风险类问题存在39.4%的映射缺失。结论 护理个案中的护理问题在三大护理术语分类系统中映射的吻合程 度低,尤其是疾病与风险为焦点的护理问题。症状、功能、健康形态此类问题则在 NANDA-I和 CCC的映射结果存在共性。需结 合医护合作模式,针对三大护理分类系统各自的优点建立本土化护理术语。
2020, 35(2):30-3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30
摘要:目的 了解斜视儿童生存质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供精准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 级甲等医院眼科住院等待手术的8~17岁斜视儿童113例,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简 易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斜视儿童生 存质量总分为(61.32±16.31)分,心理社会维度(62.69±18.17)分,视觉功能维度(58.57±19.26)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 示,斜视类型、性别、焦虑、情绪是斜视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8~17岁斜视儿童整体生存质 量较低,医护人员需根据患儿的性别、斜视类型、心理健康状况等针对性进行精准护理干预,提高其生存质量。
2020, 35(2):34-3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34
摘要:目的 深入探索全喉切除患者食管语音训练过程中真实心理体验,旨在为食管语音训练者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例全喉切除食管语音训练患者进行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并采用 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资料分析提炼出5个主题:心理状态、行为应对方式、社会关系改变、食管语音训练所致的不适、对食管语音训练效果评价。结论 食管语音训练使全喉切除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关系发生了积极的改变,食管语音训练被越来越多患者接受,但食管语音效果仍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0, 35(2):38-4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38
摘要:目的 了解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膀胱镜复诊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抽取在门诊复查并预约行膀 胱镜检查患者247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疾病进展恐惧简化量表调查,通过询问患者及查阅病案方式追溯患者膀胱镜复诊情 况。结果 患者膀胱镜复诊次数为2~14次,中位数为6次,23.5%(58例)患者膀胱镜复诊依从性差。患者疾病复发恐惧总得分 为(28.57±5.28)分,有51例(20.6%)出现疾病复发恐惧心理功能失调;疾病复发恐惧心理功能失调、膀胱镜检疼痛评分、病程是 影响膀胱癌患者膀胱镜复诊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已婚、经济上能承受支出是影响膀胱镜复诊依从性的保护性因素(P<0.05,P< 0.01)。结论 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膀胱镜复诊依从性偏低,医务人员需重视患者膀胱镜复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特别 是易出现疾病复发恐惧心理失调的高危人群,需采取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疾病复发恐惧,提高患者膀胱镜复诊依从性。
2020, 35(2):42-4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42
摘要:目的 了解肾移植受者术后锻炼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参与锻炼,改善健康状态。方法 使用锻炼意向量表、锻炼自我 效能量表和锻炼社会支持量表对门诊复诊的299例肾移植受者进行调查。结果 肾移植受者锻炼意向得分为(15.32±2.87)分。 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术后并发症、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社会支持影响肾移植受者的锻炼意向(P<0.05,P<0.01)。多元线性回 归分析显示,锻炼自我效能、移植术后并发症、移植术后时间和锻炼社会支持4个变量可解释肾移植受者的锻炼意向总变异的 16.0%(P<0.05,P<0.01)。结论 肾移植受者有较高的锻炼意向,影响患者锻炼意向的因素较多。肾移植受者家属和医务人员 应提供更多的锻炼支持,提高其锻炼自我效能感,促进其积极参与锻炼。
2020, 35(2):46-4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46
摘要:总结26例低体质量婴儿(月龄≤4个月,体质量≤5.4kg)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的护理经验。医护人员联合药剂师、营养师 组成多学科团队对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术前严格筛选受体、术后实施目标性血压管理、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结果发生肾动 脉栓塞3例,予以移植肾切除,死亡1例;另22例随访6~18个月,移植肾处于功能状态。
2020, 35(2):49-5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49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量化活动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10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对照组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观察组术后早期实施量化活动,应用无线智能手环实时监测患者活动量。比较两组术后活动依从性及活动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 后第1~3天活动步数及距离显著多于对照组(均 P< 0.01)。结论 以无线智能手环监测及量化术后早期活动量较传统方法客观有效,可提高术后患者活动依从性及活动效果,促进加 速康复外科术后患者康复。
2020, 35(2):51-5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51
摘要:目的 总结胚胎移植患者发生镜像综合征行剖宫产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例胚胎移植术后发生镜像综合征患者行剖宫 产术,同时术前加强心理护理、胎儿监测护理及血压监护、水肿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术后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加强产后出血护 理及出院护理。结果 术后2例患者及2例胎儿存活(例1双胎的乙胎死亡),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4、6d,病情稳定 出院。结论 对镜像综合征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及胎儿病情变化,可提高患者及胎儿预后。
2020, 35(2):53-55.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53
摘要:目的 了解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及围生期健康素养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促进围生期母婴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 取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2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NICU 住院的2836例早产儿及其母亲,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照顾者积极感 受量表(PAC)、围生 期 健 康 素 养 量 表 进 行 调 查。结 果 早 产 儿 母 亲 积 极 感 受 总 分 为(29.85±4.21)分,围 生 期 健 康 素 养 总 分 (182.45±13.16)分,具备健康素养者占41.75%;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与围生期健康素养呈正相关(r=0.804,P<0.01)。结论 早产儿母亲在照顾早产儿过程中感受积极,而良好的健康素养是积极感受的促进因素。家庭及医护人员应提高孕产妇围生期健 康素养,从而提高其积极感受,以促进母婴健康。
2020, 35(2):56-5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56
摘要:目的 探讨麻醉科护士参与麻醉门诊术前教育对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方法 将2017年11~12月入麻醉门诊行麻醉评估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5~6月入麻醉门诊行麻醉评估的9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由麻醉医生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和麻醉术前准备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设1名麻醉科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并开展麻醉术前教育。 结果 观察组气管插管耐受度、拔管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疼痛评估时间以及复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 麻醉科护士参与麻醉门诊术前教育,有利于提高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对气管插管的耐受度及治疗配合度,同时可缩短患者疼痛评估所需时间及复苏时间。
2020, 35(2):59-6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59
摘要:目的 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征患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像质量。 方法 将颞下颌关节紊乱征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73)及对照组(n=85)。两组均采用超导磁共振仪行颞颌关节T2WI扫描,张口位检查时,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牙咬合测量尺固定上下门齿,对照组按常规采用无菌纱布固定上下门齿。比较两组扫描前与扫描时张口位固定上下门齿间距最大开口度测量值、一次扫描成功率、扫描时间、患者舒适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扫描前与扫描时张口位最大开口度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扫描成功率(97.26%)显著高于对照组(77.65%),扫描时间[(364.48±49.43)s] 显著短于对照组[(403.93±138.63)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舒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行设计制作的牙咬合测量尺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征患者MRI检查,能保证最大开口度精准测量,有效固定门齿,提高一次扫描成功率,缩短扫描时间。
2020, 35(2):62-64+6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62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化疗药物外渗预防知识和行为现状,为临床开展相关培训及质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肿瘤相关科室临床护士151人进行化疗药物外渗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 结果 临床护士化疗药物外渗预防知识总得分为(12.56±2.38)分,得分率为66.10%;对“哪些化疗药物外渗风险高”的答题准确率最低,只有19.20%。行为总得分为(49.28±5.38)分,得分率为72.47%;“外周化疗者当日输液后三班持续交接穿刺部位情况”条目得分最低。 结论 临床护士化疗药物外渗预防知识储备不足,预防行为水平有待提升。护理管理者应系统梳理肿瘤专科工作核心内容,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如风险评估、患者教育等)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高临床护士化疗药物外渗预防知识水平,促进预防行为的改善。
2020, 35(2):65-6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65
摘要:目的 构建网约护士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为网约护士服务满意度评价提供测量工具。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及走访专家,初步拟定专家咨询问卷及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26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结果 第1轮和第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态度分别为96.2%、92.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0、0.84;第1轮专家意见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03、0.285,第2轮分别为0.482、0.437(均P<0.01)。构建的网约护士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4个(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水平),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7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服务环境0.360,服务水平0.269,服务态度0.198,服务内容0.173。 结论 构建的网约护士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可指导和规范网约护士的护理服务,以此评价网约护士服务满意度较为合理。
2020, 35(2):69-7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69
摘要:目的 调查三甲医院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分层抽取北京市8所三甲医院的928名护士,采用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问卷以问卷星链接方式进行调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影响因素。 结果 31.3%护士遭受中等程度的心理暴力,施暴者60.7%为高年资护士,女性(77.2%)为主;暴力类型主要为言语嘲讽(50.0%),绝大多数遭受暴力的护士采取默默忍受(89.0%)、不上报(91.4%)的态度。文化程度较高、在编、低职称是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危险因素(P<0.05,P<0.01)。 结论 北京市三甲医院护士遭受的心理暴力呈中等程度。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心理暴力防范的相关培训,完善暴力检举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护士遭受同事心理暴力的伤害。
2020, 35(2):73-7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73
摘要:目的 构建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分层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提供方法和策略。 方法 在理论分析、文献回顾基础上,以能级进阶模式和教育目标模式为框架构建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对4个省市的15名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 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 权威系数均为0.895;第2轮各条目变异系数为0.000~0.188,指标的 协调系数为0.224~0.402。经过两轮函询后,构建的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含有一级指标21个(初、中、高级各7个),二级指标51个(初、中、高级各17个)。 结论 运用Delphi法构建的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其函询结果可靠,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协调程度及集中程度均较高,可作为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评价工具。
2020, 35(2):77-8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77
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实习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方法 将随机选取的60名实习护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实习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简介、护士行为规范、实习护生管理制度、人际沟通、职业道德、职业前景规划等。观察组在常规实习岗前培训后开展职业规划团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2 h,总共培训6次。培训后采用职业生涯状况评价量表和团体辅导主观评价问卷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两组职业生涯状况总分及职业认同、职业满意度、组织承诺3个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对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活动评价总均分为9.03±0.20。 结论 实习护生对开展专项职业规划团体辅导活动的满意度较高,此活动可显著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有利于帮助实习护生坚定职业目标。
2020, 35(2):81-8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81
摘要: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工作场所欺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工作场所欺凌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以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实习护生315名,采用中文版负性行为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实习护生工作场所欺凌得分为31.43±9.92,在过去6个月中遭受工作场所欺凌的实习护生107人(33.97%)。不同学历层次、生源地、学习成绩、就读护理专业原因的实习护生感受的工作场所欺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就读护理专业原因、生源地、学历层次是实习护生感受工作场所欺凌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 结论 实习护生感知工作场所欺凌的比例偏高,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予以重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和针对性教育,减少工作场所欺凌的发生。
2020, 35(2):85-87.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85
摘要:目的 探讨行动学习法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级253名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n=126)采取传统课堂讲授法,观察组(n=127)采用行动学习法完成课堂教学。学期末进行理论考试,并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 行动学习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20, 35(2):88-9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88
摘要:目的 调查妇幼专科医院护理带教老师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1所妇幼专科医院护理带教老师288人,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妇幼专科医院护理带教老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61±0.50,除躯体化外,其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全国护士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护理带教老师的社会支持总分为41.50±8.39,其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均P<0.01)。 结论 妇幼专科医院护理带教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支持均有待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护理带教老师社会支持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其更好地平衡工作压力和自身需求,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2020, 35(2):91-93+9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91
摘要: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自我管理行为改变的特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管理提供指导。 方法 根据扎根理论方法,以半结构式开放性访谈法对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对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与选择式编码。 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自我管理行为轨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自我管理的4种类型。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自我管理行为轨迹是连续的、动态的、逐步推进又可反复变化的复杂过程,同时其服药自我管理类型是多样的、变化的,医护人员应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实际情况识别其服药自我管理行为特征,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服药指导。
2020, 35(2):94-9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94
摘要:目的 探讨双重任务训练对养老院老年人步态与平衡改善的效果。 方法 将养老院30例老年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人。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回春医疗保健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开展双重任务训练。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进行步态参数测试及平衡测试。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步速、步长、双重任务步长、起立行走试验用时和双重任务起立行走试验用时、平衡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双重任务步速及ABC平衡信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双重任务训练可改善养老院老年人的步态及综合平衡能力,但对其害怕跌倒心理的改善作用不显著。
2020, 35(2):99-10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099
摘要:对动物辅助疗法的概念与发展、干预方式、干预效果、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实施动物辅助疗法的干预效果,即可减轻老年痴呆患者激越、攻击等异常行为症状,改善精神状态,促进生理健康,增强社会行为,改善生活质量,旨在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照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0, 35(2):103-106.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103
摘要: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增长的失能老年人口已成为目前日益严峻的问题,如何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是当今养老的重中之重。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内容、需求现状以及需求未满足的不良结局、照护模式进行综述,照护模式包括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社区居家护理服务、“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及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今后有效对接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拓展适合失能老年人养老的长期照护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早日实现健康老龄化。
2020, 35(2):106-109.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106
摘要:衰弱作为一项常见的老年综合征,是现代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老年人社会衰弱的概念,介绍国内外社会衰弱主要测量工具的测评内容、信效度及应用发展,并对各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老年人社会衰弱可能导致的不良健康结局及干预措施,以期引起我国学者对老年人社会衰弱的重视,为老年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和社区服务,促进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2020, 35(2):110-11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2.110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循证观念的提出,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护理决策的意愿逐渐增强,但患者实际参与决策的程度低于参与意愿。决策辅助工具可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信息,促进患者结合自身偏好和价值观参与决策的制定,降低患者的决策冲突,提高患者满意度。现就患者决策辅助工具的概念,决策辅助工具在国内外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分析,旨在为促进临床应用决策辅助工具,有效落实共享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邮编:430030 传真:
电话:027-83662666 E-mail:jns@tjh.tjmu.edu.cn
版权所有:护理学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